每一件事都达不到预期,想撑起一份爱的心才渐渐没了力气。 感情需要时常“锻炼”,只有放下过高的期望,提高对彼此的信心,才能不断前行。
对于恋爱,有人奋力追求,有人努力守护。
但它总是很折磨人。许多时候我们只顾着经营,却忽略了恋爱中也有一些不太能被接受却又真实存在的规律。
每一条,都很扎心。
一、没有最适合的那个人
找不到Mr. Right,只是对恋爱关系的一种误解。
与自己完美契合的人,很可能并不存在。
人际沟通学者Marianne?Dainton和社会工作者Brooks?Aylor曾提出,恋爱关系中的契合是一种流动的状态,受个体成长变化的影响,也很容易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正因为这种流动性,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人常常会发现对方怎么好像变了,变得不是曾经让自己心动的样子。
日剧《东京女子图鉴》讲述了出生在农村的女孩齐藤绫,大学毕业后开始追逐“东京梦”的故事。
初到东京,她在时尚服装公司做普通职员,住在最低档的社区里,有一个温柔善良但同样平平无奇的恋人直树。
她们的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一起做饭,一起看电视,一起去上班……绫觉得自己很幸福。
但突然有一天,绫想起了自己为什么要从农村来到东京,开始害怕这种平凡的幸福下,一眼看得到底的平庸人生。
于是,她决心离开只满足于过小日子的直树,在联谊会上认识了年薪八百万优质男隆之。
绫和隆之开始约会,感情也逐渐升温。而就当绫觉得他们好事将近的时候,隆之却告诉她自己是不婚主义者。
更讽刺的是,隆之为了得到去纽约的机会,和家境优越的富家女结婚了。
绫生气却没有办法,因为她明白,感情是双向选择,隆之也只是选择了与自己人生目标更契合的富家女。
在那之后,绫随着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目标的转变,换了四任男伴。
剧情最后,她和自己的男闺蜜同居了,但这个人同样不是她的人生归宿,因为她又有了新的想法。
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换七个伴侣的概率很小,但绫的感情故事却反映了恋爱里最现实的一个真理:契合是一个流动的状态。
每个人都在环境里的不断变化中变化、成长,当双方步伐不同步的时候,就很难再走下去。
原本的“心心相印”变成了“同床异梦”,“天造地设”也会变成“你变了”的抱怨,或是“不爱了”的哀叹。
所以对于不断变化的人来说,哪有“最适合的人”?
好在,流动具有双面性,它同样可以将两个人的不契合性变为契合。只是,总需要时间来磨合。
二、付出越多的人越受伤
付出的多与少,在一段关系中是相对的。
在很多人看来,张爱玲和胡兰成在感情生活中力量是不平衡的。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因为爱情,张爱玲不顾胡兰成是有妇之夫,不在乎他为汉奸洗白。
被深深爱着的胡兰成,在武汉与护士小周结婚领证,在逃亡途中又于同学庶母范秀美恋爱。
“心碎至极”的张爱玲离开了他,她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我自将凋谢了”。
大到一方总是要接受另一方的不忠,小到一些生活的细枝末节:一方总是要先向对方道歉、一方总是可以把握决定权......心理治疗师Darlene?Lancer将这种不平衡称作“亲密关系中的权力的不平等”。
感情中的一方拥有更大的权力,进而更加能够影响和控制另一方,并在关系中取得主导地位。
付出更多,就意味着更在乎对方的感受,赋予了对方选择“是否接受”“如何回报”的权力。
如果对方不珍惜这份权力,反而利用它来伤害另一方,结果就是“爱的越多越受伤”。
恋爱中,不是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感情里理想的状态是势均力敌。
卑微到尘埃里的人,开不出花来,只能伤害自己。
三、别把自己当孩子
亲密关系是会倦怠的。
许多人开始崇尚“把女朋友宠成小公主”“包容Ta一切缺点才是真爱”。于是在感情里不停地“作”,以此来验证对方的真心。
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里倪妮演的喵喵就是一个典型。
她有疑心病,总在阳台上偷偷翻男朋友蒋亮亮的手机,打电话给亮亮的女同事,查亮亮的银行卡。
她控制欲强,强制对方戒烟,规定男朋友的睡姿,在家里安装摄像头。
她偏激无理,为了证明亮亮对自己的爱,半夜抽男友耳光,就为了问他爱不爱自己;爬上高楼的阳台用跳楼逼迫男友认错,窜进车流以自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
她很爱男友亮亮,可这份爱让她变得疯狂,变得像任性的孩子一样,总用无理取闹的方式解决问题。
到最后,疲惫麻木,只剩下悲哀的对白。
一段成熟的感情,经不起孩子般的“作”。
感情中的“巨婴”,拒绝用更负责任的态度去考虑问题,会不断在关系中造成冲突,也会使已经产生的冲突无法解决,最后陷入一个关系倦怠负面循环,耗尽力气,耗尽感情。
四、解决问题不如我懂你
“我懂你”在亲密关系中有多重要?
学界普遍认为,亲密关系和普通的关系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存在不同,分别是:了解程度、相互依赖性、关心程度、信任度、应答性、相互一致性、承诺。
了解程度,排在第一位。
在网易云音乐《The Sally Gardens》这首歌下有一个关于“我懂你”的故事。
男生因为工作生闷气,把怒火撒在女友身上,女友没有劝解,也没有反击,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危机。
这种方式并不能帮故事中的男生解决实际的问题,但这种设身处地的理解,除了能让两人避免一场争执,也在无形中给了焦头烂额的男生一些能量。
“解决问题”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能帮助问题解决的人未必只有一个。
“我懂你”很多时候相比“解决问题”更能让人感觉贴心,因为它象征着懂得那一方的“共情”。
这不仅是一种情商的体现,更反映了对感情的情感投入程度,能让遇到问题的那一方体会一种情感上的支持。
一句戳心窝的话,比方法论更聪明。
五、别用山盟海誓感动自己
是海誓山盟本身有错吗?并不是。
海誓山盟是一种承诺,象征一种担当,更是对彼此忠诚的表现,对亲密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更与激情、亲密构成了心理学家Robert Sternberg提出的“爱情金三角”。
罗兰·米勒在其著作《亲密关系》中谈到了承诺的意义,它使人们克制自己对伴侣的情绪,愿意为了关系的融洽牺牲自我利益,甚至,让“情人眼里出西施”。
可一旦感情出现裂痕,这种意图也就开始减退。
承诺给感情中不满的那方带来的行为束缚力也越来越小,各种“出轨”的行为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海誓山盟,不是感情的“免死金牌”。
它只是一种自己对与对方维持关系的憧憬的表达,其束缚力的基础也是承诺方对感情的态度,具有很大的变化性。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故事的最后,海誓山盟只能变成让人嗤之以鼻的笑话。
六、 给自己留点秘密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观点:自我暴露是关系发展的核心。
如何暴露,却是一门学问。
留有秘密,是为了给自己一份能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人从亲密关系的甜蜜中跳脱出来,冷静对待生活。
刘若英在自己的新书里描述和丈夫的婚后生活:“夫妻俩一起出门,去不同的电影院,看不同的电影。
两人一起回家,进家门后一个往左,一个往右。两人有各自独立的卧室和书房,但共用厨房和餐厅。”
她说,所谓相处之道,在于学会“孤独”,才能不丢了自我。
但是保有秘密不是藏起“缺点”,拒绝让伴侣看见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女主在与丈夫互道晚安后,假装入睡,等到丈夫入睡便开始了自己的“美丽之旅”。
她把头发定型,摘下假睫毛,卸了妆敷上面膜后才去睡觉。
甚至,把伪装的心机藏在了丈夫叫醒自己时的语气和表情里。
很多人看过后,都为这种亲密关系中的不真实感到悲哀。
麦瑟尔夫人的行为是对自我暴露的一种消极体现。
神秘感的代价,不能是丧失“自我”,自我边界的丧失不仅会导致自身人格的缺陷,也会危害一段关系。
藏些和自己的悄悄话,学着与自己相处,保持一份清醒,别让自己成为Ta的附属品。
七、放下过高的期待
生活得一地鸡毛的时候,难免幻想着能一夜暴富,或是马上能有个人来拯救自己。
很遗憾,这种事出现的几率几乎为零。
能拯救我们的爱情与人生的不是别人,只有自己。爱情和婚姻从来就不是现实问题的解药,对爱期待和索取的太多,只能让自己和对方的感情如履薄冰。
在亲密关系中,过度需索是过度依赖的一种体现。
临床心理学家Jack Ito总结了六种过度依赖的表现:
(1)难以建立适度的边界
(2)消极地索取爱
(3)依赖“直接地表达爱”的方式
(4)存在信任危机
(5)过分理想化伴侣
(6)不能建立稳定的自我形象
背负了太多的爱情,总是举步维艰。
《最完美的离婚》中,男女主角在结婚后的第二年感情陷入了危机,“完美主义”的男主看不顺眼妻子的大大咧咧,毛手毛脚;
而性格直爽,神经大条的女主,也受不了滨崎的叽叽歪歪,喋喋不休。
双方都觉得无法再与对方相处下去,婚姻已经变成折磨,所以协议离婚。
这次离婚,却是最完美的。
放下执念,从生活中的琐碎中挣脱出来的他们,降低了对彼此的要求和期待,在不一样的心境中,重新发现了对方的闪光点,找回了最初的那份情感。
真正能打散一对伴侣的,往往不是第三者,不是移情别恋,而是日常温水煮青蛙一般的羁绊和折磨。
每一件事都达不到预期,想撑起一份爱的心才渐渐没了力气。
感情需要时常“锻炼”,只有放下过高的期望,提高对彼此的信心,才能不断前行。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单身时,迫不及待地想开始一段关系;恋爱后,又被折磨的心力交瘁。但现实是,很多时候问题发生了,不是任何人的错,只是,你还不懂“规矩”。
希望明白了这些规矩后,能少一些人对恋人抱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也少一些人,放不下执着与期待。
主动选择的生活,即便它总不会完美,掌握主动权的你,却可以选择看到好的那一面。
给今天的文章点个赞,明天不做爱无力的人。
参考文献:
[1]Dainton, M., & Aylor, B. (2002). Routine and strategic maintenance efforts: Behavioral patterns, variations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al length, and the prediction of rel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9(1), 52–66.
[2]Lancer,D. (2016). Power, Control & Codependency. Psych Central.
[3]Bornstein, R. & Languirad, M. (2003). Healthy Dependency: Leaning onOthers Withouth Losing Yourself.
[4]Ito, J. (2016). Overcome Neediness and Get the Love You 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