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化工生产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及预防

  化工生产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这是众所周知的,这样预防危险有害事故的发生呢?本文从火灾,爆炸,静电,电磁辐射,职业中毒等方面讲述了化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一、火灾爆炸及其预防措施

  (一) 火灾

  1 燃烧:燃烧是可燃物质(气体,液体,固体)与氧或氧化剂发生并伴有放热和发光的一种激烈的化学反应。

  2 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可燃物质存在,(2)有助燃物质存在(3)有导致燃烧的能源,即点火源。

  3 燃烧的过程:可燃物的燃烧都有一个过程,这种过程随着可燃物的状态不同而不同。气体最容易燃烧,只要达到本身氧化分解所需要的能量,便能迅速燃烧;液体则必须有一个蒸发过程,然后蒸气氧化分解进行燃烧;固体的燃烧与其组成有关,如果是化合物或复杂物质,受热时先分解成气态和液态产物,然后气态物质燃烧或液态物质蒸发再燃烧;如果是单体物质如硫,磷等受热时首先熔化,然后蒸发再燃烧。

  4 燃烧的类型

  (1)闪燃:各种可燃液体的表面空间由于温度的影响,都有一定的蒸气存在,这些蒸气与空气混合后,一旦遇到点火源就会出现瞬间火苗或闪光。从消防角度来看,闪燃往往是要起火的先兆。可燃液体的闪点越低,越易起火,火灾危险性越大。

  (2)自燃:可燃物质被加热或由于缓慢氧化分解等自行发热至一定温度时,即使不遇到明火也能自行燃烧。在化工生产中,可燃物接触到高温表面,加热,烘烤,冲击,摩擦或自行氧化分解,聚合物发酵等都会导致自然。

  (3)着火:足够的可燃物质在有足够的助燃物质存在下,遇到明火而引起持续的燃烧。

  (二)爆炸

  1爆炸:爆炸是物系自一种状态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对外做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2爆炸的特点:(1)爆炸过程进行的很快;(2)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3)发出声响;(4)周围建筑物或装置发生震动或遭到破坏。

  3爆炸的分类

  (1) 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有物理变化所致,其特征是爆炸前后体系内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

  (2) 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有化学变化造成的。其特征是爆炸前后系统内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化学性质都发生变化。分为简单分解爆炸;复杂分解爆炸;爆炸性混合物爆炸。

  (三)防火防爆技术

  1 灭火的基本原理

  根据物质燃烧的原理,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有可燃物质存在;有助燃物质存在;有能导致燃烧的能源,即点火源。对已经燃烧的过程,若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便会终止,这就是灭火的原理。

  (1) 冷却灭火法:是根据可燃物质发生燃烧时必须达到一定温度这个条件,将灭火剂直接喷洒在燃烧的物体上,是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从而使燃烧停止。

  (2) 隔离灭火法:是根据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这一条件,将可燃物与附近的可燃物隔离或疏散开。使,燃烧停止。

  (3) 窒息灭火法:是根据可燃物需要足够的助燃物这一条件,采取阻止助燃气体进入燃烧区的措施;或用惰性气体 降低燃区的含氧量,使燃烧无因缺乏助燃物而熄灭。

  2防火防爆措施

  在化工生产中,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基本措施就是搞好安全设计和安全管理。安全设计是根本上消除生产中的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是避免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2.1消除导致火灾爆炸的物质条件和能量条件

  (1消除导致火灾爆炸的物质条件

  在生产中尽量不用或少用可燃物,这是工业防火防爆的根本性措施,应首先加以考虑。较为常见的情况是以不燃或难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

  工艺设备尽量密闭化:已密闭的带压容器或管道要防止泄露,负压设备防止空气深入。

  加强通风除尘:对于某些无法密闭的,有可能存在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的场所。要设置良好的通风除尘装置,降低空气中可燃物的浓度,将其浓度严格控制在爆炸下限一下。

  设置检测报警器:在可能发生危险的场所,设置可燃气浓度监测报警器,一旦浓度超标即报警,以便采取紧急防范措施。

  惰性介质保护:在存有易燃易爆物料的系统中,加入惰性气体,是可燃气体浓度及氧气浓度下降,可以降低或消除燃爆的危险性,起到保护作用。

  其他防范措施:对燃爆危险物的储存,保管,运输,都要根据其特性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免发生事故。

  (2)消除或控制点火源

  常见的火源分为: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化学火源。

  防止撞击,摩擦产生火花:如危险场所严禁穿钉鞋进出;用铜制,木制代替铁制工具;凡会发生撞击或摩擦的两部分应采用不同的金属。

  防止可燃气体绝热压缩而着火。

  防止表面成为火源

  热射线(日光):采取遮阳措施,将窗玻璃涂上白漆或采用磨砂玻璃。

  防止电气火灾爆炸

  消除静电火花

  防雷电火花

  防止明火:加热用火的控制,维修用火控制以及其他用火的控制。

  2.2工艺技术措施

  (1)进料控制

  进料速度:选择适宜的进料速度,防止局部过热而引起爆炸

  进料温度:进料温度过高,可能造成反应失控而发生事故,需要适宜的温度。

  进料配比:对反映物料的配比要严格控制,尤其是对连续化程度较高,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过程更应注意。另外应设置连锁装置,疆场核对循环气的组成,尽量减少开停车次数。

  (2)控制原料纯度

  控制原料中某种杂志的含量,以防含量超标后引起火灾爆炸。

  控制循环使用的反应原料气中的有害杂质。如在循环使用前将有害杂质一首清楚,或将部分反映气体防控,以及加强加测等方法。

  (3)温度控制

  温度是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主要控制参数之一。准确控制反应温度,使用正确传热介质,有效除去反应热,并要防止搅拌中断。

  (4)紧急情况处理措施

  停电:为防止因突然停电而发生事故,关键生产装置或设备一般都采用双电源,联锁自动装置。

  停水:局部停水可视情况减量或维持生产。如果大面积停水,则应立即停止生产进料,注意反应温度,压力的变化。

  停汽:应及时关闭物料联通的法门,防止物料倒流至蒸气系统。

  停风:当停风时,所有以气为动力的仪表,阀门都不能动作,此时必须立即改为手动操作。必须加强厂房内通风换气,以防止可燃气进入电器和仪表内。

  二、静电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

  1静电的产生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则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假如,所获得电子没有丢失机会或丢失的电子得不到补充,就会使该物质长期保持电性,称该物质带上静电。经典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既由物质本身的特性决定,又与很多外界因素有关。

  2静电的危害

  静电使人体受电击:静电虽不能直接导致人于死亡,但是会造成工作人员的精神紧张,并可能因此产生坠落,摔倒等二次事故,其生产的连带后果不可预知。

  静电影响产品质量:静电妨碍了生产工艺过程的正常运行,促使废品产生,降低操作速度,降低设备的生产效率。

  静电引起火灾和爆炸,可以导致人员伤亡。

  3静电防止途径

  工艺控制法就是从工艺流程,设备结构,材料选择和操作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限制静电的产生或控制静电的积累,使之达不到危险的程度。

  限制输送速度:降低物料移动中摩擦速度或液体在管道中的流速等工作参数,可限制静电的产生。

  加速静电电荷的消散方式

  正确区分静电的产生区和逸散区:在这两个区域采取不同的防静电危害措施。

  对设备和管道选用适当的材料,可以采用生产设备上可镶嵌于生产物料相同的材料;选用材料的混合比例。使物料与设备摩擦不产生静电;选用对静电导电性较好的材料制作设备和工具。

  适当安排物料的投入顺序,可降低静电的危险性。

  消除产生静电的附加源。

  (2)泄漏导走法

  泄露导走法即用静电接地的方法,使带电体上的静电荷能够向大地消散。

  增湿:提高环境的相对湿度,可缩短电荷的半衰期。

  加抗静电剂,在非导体材料里加入抗静电剂后,使材料的电阻率下降。

  确保静置时间和缓和时间。

  静电接地,把设备上的各部分经过接地极与大地作可靠的电气连接。

  (3)静电中合法:在设备上安装电消除器。

  (4)人体的防静电措施

  人体接地 装设金属接地棒

  工作地面导电化 安全操作

  三、电磁辐射的危害与防护

  1电磁辐射 电磁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的过程。

  2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电磁场具有能量,人体在电磁场照射下吸收其能量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中短波频段的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和交感神经疲乏,紧张,记忆力减退等。

  超短波和微波:超短波和微波的频率高,能量大,对人体的危害也比较大/

  3电磁辐射的防护

  屏蔽:屏蔽的基本原理是屏蔽体在场源作用,限制电磁场传播,为了提高屏蔽效果,屏蔽宜靠近辐射源,但不能太近。

  吸收:吸收装置是利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屏蔽装置,吸引辐射能量。

  高频接地:屏蔽接地能提高屏蔽效能。

  抑制辐射:合理选择或调整高频馈线,工作线圈等辐射源的布置和方位,及采用其他类似方法抑制高频设备对外辐射。

  四、职业中毒的危害及预防

  (一)工业毒物

  1工业毒物(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中使用或生产的毒物。

  2毒物的形态:在一般情况下,工业毒物常以一定的物理形态存在,但在生产过程中,主要以下列五种形式逸散于车间空气中。

  粉尘:漂浮于空气中直径大于0.1微米,如塑料粉尘。

  烟尘: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微米的固体微粒

  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由蒸气冷凝或喷洒形式,如酸雾。

  蒸气:液滴蒸发或固体升华而成,如可燃液体蒸气。

  气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

  3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呼吸道:空气中的有毒物质易因呼吸作用进入人体。

  皮肤:有些工业毒物可以通过无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消化道:多由无不良的卫生习惯造成误服。

  4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神经系统损伤:导致记忆力减退,头昏,失眠,精神分裂等。

  呼吸系统损伤:导致上呼吸道炎症,肺炎及肺水肿,窒息等。

  血液和心血管系统损伤 损伤消化系统,导致肝癌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皮肤 眼睛危害 致癌

  5急性中毒的现场急求原则

  救护人员做好防护使中毒者脱离现场,同时切断毒源

  防止毒物继续侵入人体

  促进生命器官功能的恢复,尽早使用解毒剂

  (二)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产生的,能较长时间悬浮于作业环境中的微粒。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尘肺: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职业病,是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粉尘沉积,在肺内后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呼吸系统损害:粉尘计入呼吸道后,可引起粘膜刺激。

  中毒:吸入铅,农药,化肥等有毒粉尘,会引起全身中毒。

  皮肤病变:长期接触粉尘可使皮肤及眼睛受损伤。

  致癌:防尘防毒的对策措施。

  (三)、职业病的预防

  在新建、扩建、改建厂房,或采用新工艺、使用新原料前,应认真考虑预防职业病的问题,认真做好卫生设计工作,对已投产的厂房应从以下措施着手。

  1.生产技术

  ①大搞技术革新、工艺改造。这是预防职业病的重要途经,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控制和消除某些职业性毒害。例如:化工生产中的反应釜常因密闭性能不好,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造成有害气体大量逸出。现在,颜料生产中,将液相反应改为固相反应,消除液态物蒸发所造成的毒害。又如,以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等。

  ②综合利用。开展废气、废水和废渣的综合利用,变“三废”为“三宝”,不仅可回收化工原料,而且大大减少毒物的危害。

  2.技术措施

  增加通风排气设备,如制漆作业点的局部排气柜,将有毒气体局限化并及时排出;对少数高毒物质,必须采取严格密闭,隔离式操作,以避免或减少直接接触。

  3.预防措施

  ①建立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网。由各级领导负责,有关方面大力协作,建立一个专业防治机构以及劳动保护专职人员组成的防护网,开展职业病的防治工作。

  ②建立空气中毒物浓度测定制度。定期测定,以提供改进预防措施的依据。

  ③建立工作前体检、定期体检制度。工作前体检在于防止患有某些疾病的人不适于该工作,如有明显肝病的人,不宜从事接触四氯化碳的工作;血液系统明显异常的人,不宜从事接触铅、苯工作等。定期体检目的在于早期发现毒物对人体的影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④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一种辅助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口罩、面具、袖套、眼镜等。

  背景链接:据了解,近年来我国职业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调查,截止2000年底,全国患尘肺病人42.5万例,是世界上尘肺病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新发尘肺病人以每年1.5-2万例的速度增长。全国每年报告各类急慢性职业中毒数千例,死亡数万人。有83%的乡镇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危害,其中60%的企业没有配备任何保护措施。据卫生部门对2001年职业病发病情况的统计,各类职业病的发病率比上年增长了13%,表明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石油、石化和化工行业属于职业病发病率较高的行业,相关行业的急性中毒事件也屡见不鲜。专家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今后10年将有大批职业病人出现,而职业病一旦发生,则很难治愈,因此,当务之急是预防和控制它的发生。

  职业病的危害性除了损害劳动者的健康,使劳动者过早丧失劳动能力外,而且诊治、康复的费用相当昂贵,给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就是让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让劳动者懂得自己享有的各项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抵制违章指挥,杜绝违章作业。职业病防治从法制的高度来看,实质上是维护职工健康权益问题。

更多资料请点击:安全技术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红心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