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预警能力持续增强、防灾水平不断提升、科普教育深入人心—— 防灾减灾,我们一起行动

  核心阅读

  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近年来,通过构建群防群治、借力先进技术、举办教育活动,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筑起牢固防线。在这其中,增强贫困地区灾害风险防范和综合应对能力,在防灾减灾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尤为重要。

  洪涝、干旱、台风、地震……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等灾害高风险区。

  据统计,2013—2019年全国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均值,较2001—2012年分别下降87%、86%、61%。数字变化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未雨绸缪。

  关口前移,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竹林土地有没有裂缝?道路有没有塌方?……进入汛期,江西省萍乡市白竺乡的基层灾害信息员兰海军又忙起来了,“我们这雨水比较多,地势高、土质疏松,容易形成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一旦发现险情,要立刻向乡里报告。”

  去年7月9日凌晨4点,兰海军排查完险情后回家休息,听到不远处的国道边传来阵阵异响。他立刻出门查看,发现国道出现裂缝,道路下方部分泥土出现塌方。情况危急!兰海军第一时间上报,叫上邻居们一起设置临时路障,提醒往来车辆,避免了伤亡和损失。

  当前,在全国像兰海军一样的基层灾害信息员有70余万名。他们奔波在城乡社区,构建起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线。在基层灾害信息员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全国累计接收自然灾害灾情信息8.2万条,较近5年均值增加23.4%,灾情信息报送数量和质量的提升,为应急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仅是灾害信息员,为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更先进的技术、更丰富的行动正在使用和实践:

  ——预警能力持续增强。在浙江宁波,山洪灾害预警平台实时跟踪实况雷达、实测降雨,提前1至3个小时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进行预报。去年8月,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凌晨5点,宁波市三塘村山洪预警员陈满标收到平台发布的强降雨预警信息,他马上通知村干部组织危险区域的村民转移,“147名村民紧急转移,6点山体就滑下来了。如果预警不及时,伤亡难以想象。”

  ——设防水平不断提升。4月下旬,新疆博湖县查干诺尔村的安居房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危旧的土坯房将变成结实的抗震房。截至去年底,新疆农村安居工程已完成约258万户建设,完成农村安居工程的地区,基本可以做到5级地震不伤人。在四川芦山,这个7年前受地震侵袭的小县城,如今重展新颜,住房建设严格避开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点和泄洪通道,确保建筑物有地圈梁、有构造柱、有现浇混凝土。

  ——科普教育深入人心。灭火体验、地震逃生、挑战答题……进入防灾减灾宣传周,各地活动精彩纷呈,提升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国共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万份,举办培训和讲座5万场,举行不同规模的演练近10万场,发送公益短信4.3亿条。今年,这些数字还将被刷新。

  面对“点多面广”的灾害现状,为了更好地防患于未然,科学认识致灾规律,应急管理部目前已启动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将建立分类型分区域国家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为灾害隐患排查治理、监测预警、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支撑。

  与时间赛跑,关键时刻必须上得去、打得赢

  “砰、砰、砰!”随着信号弹冲向天空,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抗洪抢险救援实战演练正式开始。

  “长时间遭遇持续特大暴雨和强对流天气袭击,水位持续上涨,多名群众被困,请求救援!”AW139直升机搜索、无人机抛投、水下机器人搜索、管供潜水技术……850余名消防指战员、众多高科技装备齐上阵,险情最终被成功处置。

  “这是做好‘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重要演练,检验了救援队伍快速响应、长途奔袭、自行保障和协同作战能力。”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陆军说。

  抗灾救灾,分秒必争。在齐腰深、麻糖般黏的泥流中蹚过、在废水和泡沫液中关阀断料、在近70度陡坡上手脚并用艰难前进……面对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大应急”的转变,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从救援理念、职能、能力、装备、方式、机制等6个方面推动转型升级。“作为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关键时刻必须上得去、打得赢。”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特种救援大队三中队代理排长侯正超说。

  灾害来袭,“粮草先行”。如何储好、用好救灾物资并在关键时刻调得出、送得快,对于抗灾救灾同样十分重要。“过去在物资申请方面,手工填报表格带来很多问题,数据更新不及时、物资联系不畅通等问题凸显。”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减灾救灾处处长黄晓和介绍,如今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浙江研发了应急物资综合管理平台,应急物资在哪里、有多少、找谁调等信息一目了然,物资调拨效率大幅提高。

  避免因灾致贫,减灾与扶贫工作齐头并进、双向发力

  “没有保险,都不知道怎么迈过这道坎。”贵州省遵义市土坪镇贫困户郑继乾很感慨,去年11月,他和其他4户老乡的房子被一场大火烧毁。按照相关政策,此前缴纳的10元保险费,可以让郑继乾拿到4万多元的赔偿,房屋重建后还能再获得2万元的重建资金。

  “十里不同天、无灾不成年”,贵州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同时也是全国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长期以来,防灾减灾能力不足是导致贵州深度贫困地区无法脱贫的重要因素。日前,贵州省应急管理厅下发相关意见,提出全面落实灾害救助政策,及时按政策落实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确保受灾群众住房安全保障到位。

  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自然灾害与贫困具有高度的区域重合性。不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与生态环境脆弱叠加,自然灾害设防水平低,群众安全意识不强。

  增强贫困地区灾害风险防范和综合应对能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系列支持措施陆续出台:

  ——投入更多资源。江西省大余县青龙镇元龙畲族社区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平均海拔不足100米,加上被章江“U”形环绕,具有三面环河的特点,洪涝灾害易发多发。

  近年来,社区通过土坯房改造、河道治理、避灾场所建设等工程措施和“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等非工程措施,实现了“灾区变社区、社区变景区”的蜕变。去年6月,大余县受暴雨侵袭,此前补短板的“未雨绸缪”,牢牢把高出堤内地面1米多的洪水挡在河堤之外,让灾情损失降到最小。

  ——加大救灾力度。2019年以来,针对发生在青海、四川、广西、山西等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严重灾害,应急管理部及时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会同财政部安排27亿余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

  在加强救援经费和装备支持方面,应急管理部向西藏、新疆、青海等省份消防救援队伍调拨4.5万件套价值1.13亿元战勤保障装备物资,向“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批复四川凉山森林火灾航空灭火应急能力建设项目及新疆阿克苏航空护林站建设项目,中央总投资5600余万元。

  ——信息精准送达。“这几天最高气温有30摄氏度,森林火险等级高,千万注意防火。”“五一”期间,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干部杨秀清每晚都给石花村的老乡们开“院坝会”,普及森林防火知识。

  过去,不少贫困地区人口居住分散,居住在家的老年人较多,难以第一时间获取预警信息。如今,通过高音喇叭、村村响,甚至是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土办法”,灾害科普和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正在积极得到解决,不落一户,不落一人。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助力脱贫攻坚,是我们必须担起的重大责任。”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未摘帽贫困县政策项目和款物支持力度,围绕防范因灾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建设持续发力,支持已脱贫地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避免因灾返贫、因灾致贫。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老芋头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