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标准 论坛 博客 问吧 《劳动保护》 《现代职业安全》

第六讲 防灾减灾工程学科的现状与发展(上)

安全工程专业继续教育知识讲座
作者:刘志云* 李树刚*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8日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近年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大范围秋冬春连旱、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和伤痛,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1984年7月,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雷斯博士在第八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上提出“国际减灾10年”的计划,得到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69号决议,决定把从1990年开始的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IDNDR)。1989年12月召开的第44届联合国大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决议决定,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每年以适合“10年”的目标和目的的方式纪念该国际日。“国际减灾10年”结束后,联合国大会决定继续开展“国际减灾日”活动。

  所谓“减轻自然灾害”,一般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确立国际减灾10年和“国际减灾日”,其目的都是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地区和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作为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推动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

  “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国际行动纲领首先确定了行动的目的和目标。其目的是通过一致的国际行动,减轻由地震、风灾、海啸、水灾、火山爆发、森林大火等一系列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财产损失同社会经济的失调。其目标是增进每一国家迅速有效地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影响的能力,注意帮助有此需要的发展中国家设立预警系统和抗灾结构;根据各国文化和经济情况不同,制订相关的科技方针和策略,鼓励采取各种科学和工艺技术,传播、评价、预测与减轻自然灾害措施有关的现有技术资料和新技术资料;通过技术援助与技术转让、示范项目、教育和培训等方案来发展评价、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并评价这些方案和效力。

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与挑战

  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有伤痛,也有警醒。自2009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每年的5月12日成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我国之所以将汶川大地震发生之日设定为“防灾减灾日”, 意在提醒国民更加重视自然灾害,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针对性,普遍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并呈现出多灾并发、群发和集中爆发的特征。一些历史罕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近年来频繁发生,灾害损失持续加重,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以地震灾害为例,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重,大多数省份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13次8级以上地震,仅有的2次大陆8级地震都发生在我国。我国地震死亡人数为全球之冠,20世纪全球地震死亡约为120万人,我国占了一半,约为60万人。

  全国70%以上的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东北、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2/3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和高原区域山洪、地质灾害频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地质灾害分布。大陆沿海地区经常受到风暴潮影响,越来越多的地区遭受高温热浪袭击,重特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频繁发生。

  1990—2009年的20年间,我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8%,平均每年约有1/5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因自然灾害损失而抵消。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灾害的相互耦合影响更加突出。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密度增加,社会财富聚集,基础设施承载力超负荷,部分建筑物达不到设防标准,城市管理还比较薄弱,造成城市对自然灾害有明显放大作用,并不断出现新的特点。

  我国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农业及其他自然资源为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不少农村人口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加重自然灾害风险的现象时有发生。

防灾减灾工程的学科结构

  防灾减灾工程是一个具有显著综合交叉性的新型学科,它涵盖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发生条件和发展规律、监测和预报、工程防治和灾时应急措施等科学技术难题。按现行学科体系来说,防灾减灾工程涉及地质、气象、地震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信息和管理等学科的相关专业领域。

  有关防灾减灾工程的主要内容,现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国务院于2006年1月8日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类。其中,5件自然灾害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是:自然灾害救助、防汛抗旱、地震应急、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据此分类,结合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人为自然灾害对人类的袭扰与危害的影响程度, 防灾减灾工程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与塌陷等的防灾减灾工程)、地震灾害的防震减灾工程、风灾害的防灾减灾工程、洪水灾害的防灾减灾工程、火灾害的防灾减灾工程(包括火山灾害、森林火灾、城市建筑火灾等的防灾减灾工程)、爆炸灾害的防灾减灾工程以及灾害损失分析及应急管理等内容。

图1  课程构架图

  依据上述防灾减灾工程的主要内容,该课程的基本构架如图1所示。

课程对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是安全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为风险,即为灾害风险,而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工业事故风险。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人为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和防灾减灾基本措施,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

  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注:

  刘志云,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副主任、博士;

  李树刚,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安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

  编辑 边 安

责任编辑:kerrywang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信息
  • 推动行为安全学研究发展
  • 第七讲 计算机在安全工程领域中的应…
  • 第六讲 防灾减灾工程学科的现状与发…
  • 第二讲 安全工程的应用与发展(下)
  • 安全评价学科的发展
  •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最新排行
    最新推荐
    论坛精华
    问吧精华
    博客精华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广告业务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劳动保护》杂志社
    电话:010-84850376-922 传真:010-84854726 主站:www.esafety.cn
    杂志:www.ldbh.com.cn 商城:www.esafetyshop.cn 安全月:www.anquanyue.cn 京ICP备11028188号
    友情提示:分辨率1024*768显示效果最佳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2号欧陆大厦B座9层《劳动保护》·易安网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