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专题 标准 论坛 博客 问吧 《劳动保护》 《现代职业安全》

动车追尾警示了什么

作者:罗 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4日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自2011年7月份以来,一系列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接连不断发生,广西合山煤业八矿“7·2” 塌陷事故、贵州省平塘县牛棚煤矿“7·2”透水事故、湖北省仙桃市“7·4” 客车追尾翻车起火事故、山东省枣庄市防备煤矿“7·6”火灾事故、山东省潍坊市昌邑正东矿业有限公司盘马埠铁矿“7·10”透水事故、湖北省武汉市东神轿车有限公司“7·12”火灾事故、京珠高速河南信阳“7·22”特别重大道路交通事故、沪昆高速江西上饶段“8·6”特大交通事故……其中尤其是7月23日发生的甬温线动车列车追尾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造成40人死亡、192人受伤,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蒙受惨痛损失,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这起事故连日来成为境内外媒体关注的热点,这一惨剧警示了什么?

警示了铁道部门公信力的透支

  据2011年7月18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7月上半月中央部委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排行榜”报道,境内外媒体7月上半月的网络舆情关注热度最高的10个中央部委中,铁道部为第一位;关注的热点事件为“京沪高铁开通后故障频出”。7月14日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通过媒体就此“向大家真诚致歉”。没料想离这一“真诚致歉”还不到10天,却发生“7·23”动车列车追尾惨剧。虽是动车不是高铁,但在公众眼里都是铁路系统一回事。

  7月25日《钱江晚报》的言论《新闻发布会,少谈领导多拿诚意》指出,7月24日晚铁道部召开“7·23”动车追尾事故新闻发布会,面对媒体的诸多质疑,新闻发言人用大量时间详细回顾了铁道部如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如何展开救援工作,措施如何得力。其实此时公众最想听到的是真相、诚意、道歉,是反思与悔改。当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表态说要坦诚地回答每一个问题,并问记者信不信时,居然没有一个记者正面回应,这是铁道部的尴尬。也许正是一次次信与不信的争论透支了铁道部门的公信力。

  7月27日《京华时报》的言论《重树信任首要做到安全保障》指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说:“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是合格的,我们仍有信心。”央视评论员说:“不能把技术先进,就等于合格,就等于拥有信心。”网上有声音说,追尾事故是动车不是高铁,不要把火烧到高铁身上。在各自语境里都有理,但是公众关心的是坐火车的安全,是敢不敢把身家性命交给这种高速行驶的列车。如果铁路部门不能给公众以这种安全的信任,坐火车就没有安全的信心。中国高铁当以安全为导向,遵循安全的规律与法则,把事故隐患排除出去。

  8月1日中国评论新闻网发表评论员石述思的《为啥不信铁道部?》一文指出,孤立地看整个事故的处理,铁道部在倾尽全力——部长道歉,及时开发布会进行信息沟通,免了3个渉事局长,并配合当地政府展开积极救援。这一切努力被巨大的怀疑声浪包围。刚开始,铁路部门冒着遭天谴的危险将主要责任人锁定雷公,旋即成为网友恶搞的对象;后来人祸的因素在强大的外力推动下“渐露峥嵘”,使得这个多事的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进一步透支。为了献礼提前通车的京沪高铁运行5天惊现6次事故,其实是对这个被冲昏头脑的部门最后的提醒,其中暴露的电力设施、服务、管理、应急问题都本应引起决策者的警惕,然而他们将最终提醒的权力交给了雷公,并搭上40条生命。

警示了政企不分的体制很难从事故中感受压力

  7月25日凤凰网发表陈季冰的《铁路体制改革再没有借口拖延》一文指出,“7·23“动车追尾事故再次昭示:中国铁路体制改革已是刻不容缓。如果不改革,现行的这种政企不分的中国铁路体制决定了它内部是很难从一起又一起的事故中感受到压力、吸取教训、进而取得进步的。高铁与动车虽不能混为一谈,但接二连三的事故所揭示出来的技术、管理与责任心问题却是同样性质的。通行前几天之中京沪高铁集中发生的事故所幸没有出人命,但它们却促使人们联想,假如温州动车追尾发生在时速更高的高铁上,结果将会多么不堪设想!

  7月27日《羊城晚报》发表乔杉的《动车追尾倒逼铁路改革》一文指出,让一个垄断企业保留行政外衣,企业良心和权力良心会产生叠加效应,能够保证公众更多的利益。可事实证明,市场和权力既可以相互制约,也可能狼狈为奸,尤其是在市场机制不成熟,权力监督不完善的环境下。要想公众利益得到保护,方法只有两个,一是健全市场、完善监督;二是推动改革,走上去行政化道路。

  《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认为,“过去发展靠建设,如今的发展要靠改革”。要解决铁路存在的众多问题,更需要改革。拿“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来说,不论最终原因如何,铁路部门应急的迟钝、管理的疏漏,显而易见,而这些问题很大程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长期权力思维的衍生。按照王勇平的说法,“中国高铁的技术是先进的”。可是,一流的技术得由一流的机制保证,不改革哪能有一流的机制?海外高铁历经市场洗礼,在应急、赔偿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系统与标准,这是改革的样本,也说明改革的必要。但愿这起惨烈的追尾事故,能够倒逼铁路改革。倘能如此,也算是灾难的补偿,也算是对罹难者的告慰。

  8月9日,中国评论新闻网发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中国动车事故的制度反思》一文指出,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最好的技术也会导致悲剧的重演。反之,有了好的制度,就会最大可能地减少技术的局限性。很显然,在中国,制度比技术更为重要,对铁道部门来说尤其这样。因为在这个部门,各种技术都已经相当成熟。“7·23“动车追尾事故激起社会如此大的反应,可以说是处于一种“众怒”状态,不仅是因为其引起了全民的关注和参与,更为重要的是官方对此的反应,央视、政府一些部门内部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让人感觉到体制内部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从反思的角度,人们至少需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总是发生类似的严重事件?第二,民众为什么会如此愤怒?现在是愤怒有余,反思不足。如从技术的角度看,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每天都有很多事故因为技术原因而发生。但动车事故导致了那么强烈的民众的愤怒,肯定是超出了技术原因。于是人们的目光转向了技术背后的发展模式,那就是“大跃进”式的铁路发展。“大跃进”式的发展,使得中国的铁路部门的产品“快”而“差”。不过,如把中国放在东亚发展模式里面,其实速度并不能说明问题。在中国之前,东亚社会的建设,先是日本,而后是“四小龙”,同样也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奇迹。日本1945年战败,1964年就发展出了高铁,但从未发生过像中国那样的事故。既快又好或既好又快,是很多东亚社会发展的特色和经验。实际上,在很多方面,中国的发展速度远远比不上其他东亚社会。因此,和“技术论”一样,“速度论”同样不代表事情的本质。

警示了全面整改才能重树公信

  7月27日《新民周刊》的《估计是“人祸”,而并非“天灾”》一文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铁路建设高级顾问王梦恕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解释,目前中国国内的高速铁路主要涵盖了3大重要的控制系统:其一,是人为控制系统;其二,是公网覆盖系统;最后是移动式自动闭塞系统,保障当两列列车车距进入危险范围时,在上述3个关键的安全控制系统中,公网覆盖系统和移动式自动闭塞系统发生故障的可能性都极小,而发生问题的最大可能性就出在人为控制系统上。如果没有这场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发生,如果没有以鲜活生命为代价的血的教训,中国民众对于这种高速快捷的新型交通工具的信赖,或许难以撼动。短短一个月间,先是京沪高铁开行后发生过多次运营故障,而紧随其后的温州动车追尾重大伤亡事故,更让人对于中国高铁的安全性心存忧虑,中国正在疾步跨入高铁时代,一些事故隐患亟待总结。“自动闭塞系统在国际上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在安全上应该是有多重的保险系数的。而这次追尾故障应该说是一个比较低级的错误。”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副院长罗雁云教授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亦表示,此次发生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确实是让人费解的,这次铁道部对相关主要领导的问责也已经表明,“在安全管理方面,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不仅仅是天灾,可能还有一些‘人祸’。”

  7月29日《京华时报》的《查漏补缺才能重树公信》一文指出,28日上午,在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上海铁路局局长安路生表示,由于温州南站信号设备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遭雷击发生故障后,本应显示为红灯的区间信号机错误显示为绿灯,相关调度人员也没有及时发出预警,所以最终导致追尾事故。信号设备设计单位—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表示“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和铁道部的事故调查工作,敢于承担责任,接受应得的处罚。”值得注意的是,安路生在谈到铁路部门存在的问题时,既谈到电务值班人员安全意识敏感性不强,又谈到铁路部门对职工教育培训不到位;既批评铁路工作人员现场作业控制不力,也承认铁路部门的安全管理不到位……这种系统的自省,最终的指向就是,在这次事故中,铁路部门存在系统性的问题,不只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甚至不只是一个链条出了问题。而既然铁路存在系统性问题,就需要全面整改。

  这些言辞再次剑指铁道部门:在安全工作中必须全面整改才能重树公信。

警示了安全生产“坚决措施”必须落实到位

  7月27日中国政府网的《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报道指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当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7·23”动车事故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对受伤人员和伤亡人员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决定采取坚决措施,以交通、煤矿、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安全生产。会议强调,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搞建设、谋发展都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安全、可持续的理念,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坚决守住安全生产这条红线。

  7月28日人民网发表文海的言论《国务院加强安全生产六点“坚决措施”如何落实到位》指出,国务院部署的全面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全面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监管能力建设、依法加强行政和社会监督、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等六项“坚决措施”,如能真正落实必能减少事故、打赢安全生产攻坚战。不过,从以往事例看,国务院的决定能否落实到位令人担忧。如六项“坚决措施”到下面变了样也就成了“口号”。所以,打赢安全生产攻坚战,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行力。

  8月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铁道部召开铁路局局长、党委书记座谈会 盛光祖讲话》一文报道,8月2日上午铁道部召开铁路局局长、党委书记座谈会,铁道部部领导以及各铁路局局长、党委书记等共同参会。会议开始时全体与会人员起立,为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遇难者默哀。会上,铁道部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说,这起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极为深刻,全路干部职工都感到非常痛心和愧疚。“7·23”事故血的教训告诉我们,铁路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铁路事业发展,事关国家声誉。安全生产大如天,责任重于泰山。全路必须充分认识确保运输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清当前运输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刻吸取“7·23”事故教训,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理念,狠抓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稳定。

  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于8月4日做客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指出,安全生产确实不是一句口号,来不得半点的马虎错误。不重视安全,到头来,必将受到事故的惩罚。目前,我国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主要弊端,仍然是严格不起来、落实不下去这个问题。对此,我们要通过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执法的力度,推动落实安全生产的企业主体责任、政府监管责任,确保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安全生产的责任制是安全生产的灵魂,没有责任就没有约束、就没有动力。许多网友在线交流时呼吁:将国务院加强安全生产的六项“坚决措施”落实到位,这是全国人民的一致心声。

  编辑 边 安

责任编辑:kerrywang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信息
  • 如何遏制矿难“瞒报”行为
  • 北京大兴“4·25”重大火灾揭示了什么
  •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最新排行
    最新推荐
    论坛精华
    问吧精华
    博客精华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广告业务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劳动保护》杂志社
    电话:010-84850376-922 传真:010-84854726 主站:www.esafety.cn
    杂志:www.ldbh.com.cn 商城:www.esafetyshop.cn 安全月:www.anquanyue.cn 京ICP备11028188号
    友情提示:分辨率1024*768显示效果最佳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172号欧陆大厦B座9层《劳动保护》·易安网
    邮编: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