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常见有机溶剂的危害和预防

  有机溶剂是一类由有机物为介质的溶剂,反之为无机溶剂,溶剂按化学组成分为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

  有机溶剂是一大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链烷烃、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等,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

  常见的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是一类由有机物为介质的溶剂,常见的有机溶剂有:苯、甲苯、四氯化碳等,他们的特性和危害是:

  1.苯

  具有芳香气味的无色、易挥发、易燃液体。密度0.879,熔点5.5℃,沸点80.1℃。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苯的中毒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苯中毒是由苯的代谢产物酚引起的。酚是原浆毒物,能直接抑制造血细胞的核分裂,对骨髓中核分裂最活跃的早期活性细胞的毒性作用更明显,使造血系统受到损害。另外苯有半抗原的特性,可通过共价键与蛋白质分子结合,使蛋白质变性而具有抗原性,发生变态反应。

  2.甲苯

  为无色具有芳香味的液体。沸点100.6℃。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甲苯毒性较低,属低毒类。工业生产中甲苯主要以蒸气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皮肤吸收很少。急性中毒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和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慢性中毒主要因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的甲苯蒸气所致,出现头晕、头痛、无力、失眠、记忆力衰退等现象。

  3.四氯化碳

  为无色、透明、易挥发的油状液体。熔点-22.9℃,沸点76.7℃。不易燃、遇火或热的表面可分解为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和氯气。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四氯化碳蒸气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液体和蒸气均可经皮肤吸收,可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

  有机溶剂是能溶解一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如油脂、蜡、树脂、橡胶、染料等)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特点是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具有较大的挥发性,在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的性质均无改变。

  有机溶剂的种类

  有机溶剂的种类较多,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0大类:

  1.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等;

  2.脂肪烃类:戊烷、己烷、辛烷等;

  3.脂环烃类:环己烷、环己酮、甲苯环己酮等;

  4.卤化烃类: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等;

  5醇类:甲醇、乙醇、异丙醇等;

  6.醚类:乙醚、环氧丙烷等;

  7.酯类:醋酸甲酯、醋酸乙酯、醋酸丙酯等;

  8.酮类:丙酮、甲基丁酮、甲基异丁酮等;

  9.二醇衍生物:乙二醇单甲醚、乙二醇单乙醚、乙二醇单丁醚等;

  10.其他:乙腈、吡啶、苯酚等。

  有机溶剂的危害

  有机溶剂是一大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链烷烃、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等,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

  有机溶剂中毒之一般症状为头痛、疲怠、食欲不振、头昏等。高浓度之急性中毒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丧失意识,而产生麻醉现象,初期引起兴奋、昏睡、头痛、目眩、疲怠赶、食欲不振、意识消失等;低浓度蒸气引起之慢性中毒则影响血小板、红血球等造血系统,鼻孔、齿龈及皮下组织出血,造成人体贫血现象。

  一般有机溶剂对人体危害生理之影响有下列几种:

  1.对神经系统破坏:

  因抑制神经系统的传导冲动功能,产生麻醉,神经系统障碍或引起神经炎等。如二硫化碳引起的神经炎;甲醇中毒影响视神经等。此类溶剂尚有酒精、苯、氯化乙醇、二氯乙烷、汽油、甲酸戊酯、醋酸戊酯、二甲苯、三氯乙烯、丁醇、松节油、煤油、丙酮、酚、三氯甲烷、异丙苯等。

  2.对肝脏机能损伤:

  因损伤肝脏机能,引起恶心、呕吐、发烧、黄疸炎及中毒性肝炎;一般氯化烃类均会引起肝脏中毒现象。此类溶剂有四氯化碳、氯仿、三氯乙烯、四氯乙烷、苯及其衍生物等。

  3.对肾脏机能破坏:

  肾脏为毒物排泄器官,故最易中毒,且因血氧量减少,亦足以使肾脏受害,发生肾炎及肾病。此类溶剂包括烃类之卤化物、苯及其衍生物、二元醇及其单醚类、四氯化碳、乙醇等。

  4.对造血系统破坏:

  因破坏骨髓造成贫血现象。此类溶剂包括苯及其衍生物如甲苯、氯化苯、二元醇等。

  5.对粘膜及皮肤刺激:

  因刺激粘膜,使鼻粘膜出血,喉头发炎,嗅觉丧失或因皮肤敏感产生红肿、发痒、红斑及坏疽病等。此类溶剂包括氯仿、三氯甲烷、醚、苯、醋酸甲酯、煤油、丙酮、甲醇、石油、氯酚、二氯乙烯、四氯化碳等。

  有机溶剂危害的预防

  1.生产和使用有机溶剂时,要加强密闭和通风,减少有机溶剂的逸散和蒸发。

  2.采用自动化和机械化操作,以减少操作人员直接接触的机会。

  3.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毒口罩或防护手套。

  4.皮肤粘膜受污染时,应及时冲洗干净。

  5.勿用污染的手进食或吸烟。

  6.勤洗手、洗澡与更衣。

  7.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中毒征象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严密的动态观察。

更多资料请点击:职业健康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荷君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