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颜色

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案例汇总

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味和无刺激性的气体,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接触一氧化碳较多的行业有煤气制造、炼焦、冶金、铸造和化肥制造等。

人体吸入一氧化碳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分为三级,轻度中毒、中度中毒和重度中毒。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眼花颞部压迫和搏动感,并可有恶心、呕吐、心悸和四肢无力等症状。轻度中毒患者经治疗,症状可迅速消失;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初期尚有多汗、烦躁、步态不稳和皮肤粘膜樱红,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进入昏迷状态。中度中毒患者及时抢救,一般数日可恢复,无明显并发症;重度中毒除具有轻、中度中毒全部或部分症状外,患者可迅速进入昏迷状态。昏迷可持续十几小时,甚至几天,可出现阵发性和强直性痉挛。重度中毒一般伴有心肌损害、肺炎、肺水肿及水电解质混乱等严重并发症,有时可迅速引起死亡。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引起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常见的有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及心肌损害和动脉粥样硬化。

患有各种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器质性疾患,明显的心血管疾患的人,不宜从事一氧化碳作业。

机体处于紧张、疲劳、贫血、饥饿和营养不良状态时,易引发一氧化碳中毒。因此,从事一氧化碳作业的劳动者应避免在上述不良状态时工作;作业环境同时存在高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氰化物、苯和汽油等职业危害因素时,也易引发一氧化碳中毒。因此,一氧化碳作业应安排在无上述职业危害因素的场所进行。

一、煤气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煤气是工业和民用的重要燃料,也是工业原料。为了满足工业和民用的需求,工业系统设有专门生产煤气的工厂,另外在焦碳生产过程中也会产出大量煤气,因此炼焦厂也是煤气生产的重要来源。一氧化碳是煤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之一,许多作业场所都存在着一氧化碳,如煤气净化、煤气脱氨脱硫、煤气提纯、煤气输配和练焦干馏等岗位,因此稍不留神,就可引起急性一氧化碳职业中毒。

实例1

1984年2月4日,某煤气厂回收车间工人陈某准备调换压送机一个损坏的阀门。陈某未戴防毒面具即拆除了损坏的阀门,阀门拆除后,有煤气逸出,陈某感到头晕头痛,就戴上防毒面具继续作业。不久,陈某又感到呼吸困难,但他依然没有引起警觉,而是脱下防毒面具继续工作。新阀门尚未安装完毕,陈某感到身体非常不适,方才感到情况不妙,赶紧离开作业场所,可是刚走出十几步路就昏倒在地。同年12月26日,该车间输配小组工人顾某在拆洗压送机冷却小管及夹层时,由于压送机密封不好,有煤气逸出。顾某虽然感到头痛头晕,但仍然坚持工作,直到顾某感到站立不稳、全身乏力,才想走到室外去休息一下,不料刚起步就昏倒在地。两人经送医院抢救,均脱离了危险。

相同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一年内在同一家工厂、同一车间重复发生,值得深思。事故的发生说明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的职业卫生和安全意识都极其淡薄,企业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但形同虚设,管理人员不进行监督检查,作业工人心存侥幸。这样完全可以避免的中毒事故就连续发生了。

实例2

1987年3月3日下午7时左右,某煤气厂操作人员发现水煤气柜水封槽水位降低,造成煤气外逸,立即向领导汇报。厂调度室得知情况后,通知厂消防队派员赴现场加水,以提高水封槽水位,阻止煤气外逸。消防队员王某赶到现场后,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即爬上水煤气柜用消防龙头向水封槽加水。王某仅仅作业了5分钟左右,就感觉胸闷头晕,昏迷了过去。在地面协助工作的俞某见状立即爬上水煤气柜将王某背下,刚下到地面,就感到胸闷不支,两人均倒在楼梯处。经送医院抢救,两人方脱离危险。1994年5月4日,某焦化厂冷凝工段在更换鼓风机阀门时,由于管道工操作不当,大量煤气泄漏外溢,造成两名管道工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煤气中富含一氧化碳,因此防止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应该是煤气制造企业职业卫生和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职业卫生和安全制度,以及职业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监督执行,但是,上述两起事故的发生,却暴露出企业管理方面的严重不足,检修或抢险煤气设备时,作业工人均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现场抢险时也无职业卫生和安全专业人员监护,因此,可以说,不发生事故是侥幸,发生事故是必然的。

二、煤气设施安装检修过程中发生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煤气作为工业和民用燃料被广泛使用,因此在市政建设和工厂里经常涉及煤气设施的安装检修,特别是煤气管道的安装检修。在安装检修过程中,稍不留意,就可能损坏煤气设施,造成煤气泄漏外逸,现场作业工人如无有效的防护措施,极易引起一氧化碳而中毒。

实例3

1987年7月25日,市煤气公司某工程队在某路段施工,作业5小时后,接头工黄某在接通煤气管道头时,未佩戴个人防护用具在吸入煤气后突然晕倒,其他施工人员将其急送医院抢救脱险。同年12月8日下午,煤气公司另一支工程队15名煤气管道工在某路段安装煤气管道。管道工朱某未佩戴个人防护用具作业,刚作业15分钟就因吸入一氧化碳而昏倒,其他工人将其抬至路边呼吸新鲜空气。朱某苏醒后又立即继续作业。半小时后朱某口吐白沫再度昏倒,其他工人方将其送至医院急救,因病情比较严重,医院将朱某送入进行高压氧舱治疗,方脱离危险。时隔一天,煤气公司又一支工程队在某路段施工时,煤气管道工蔡某佩戴给氧式防毒面具进行接管作业,由于面具漏气,吸入一氧化碳而中毒,被送入医院急救脱险。

上述三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均于同一年发生在煤气公司下属工程队,事故原因主要是作业工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带气作业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具,即使使用个人防护用具,也不事先检验一下防护用具是否完好及其效果,心存侥幸,终酿恶果。从中也可以看出企业职业卫生和安全方面管理薄弱,管理人员监督不力,作业工人有章不循,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接连不断。

实例4

1994年7月4日,本市某建筑公司在某住宅工地施工时,正值煤气公司在修理煤气管道,建筑公司工人马某和尚某在协助煤气公司挖掘煤气管时,因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被送入医院治疗。同年10月22日,本市某五星级大酒店工地有多人嗅及煤气味,工地负责人当即电告煤气公司要求查勘泄漏。煤气公司管线所随即派员来工地查勘,查勘人员发现工地临时厕所内煤气味浓重,有煤气泄漏的可能,于是工地决定关闭临时厕所待查。翌日临晨3时左右,一名外地建筑工人到厕所大便,因用火柴照明引起粪槽起火,工地当即报了火警。消防队灭火后,发现是地下泄漏的煤气引起的,随即再次电告煤气公司协助解决。该公司立即派人来事故地点抢修,因开挖地面缺乏民工,向某地基工程队调用了3名民工,于23日6时左右开挖,查找泄漏点。民工在开挖厕所外墙地面时,管道泄漏的煤气大量逸出,当即有两名工人昏倒在地,另一名工人也摇摇欲倒。其他在场人员见状,立即将3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送入医院抢救脱险。

上述两起事故均在建筑工地民工协助煤气公司施工时发生。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工程队和煤气公司缺乏职业卫生和安全意识,挖掘煤气管道时,明知现场有可能发生煤气泄漏,但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民工缺乏职业卫生和安全教育,因此自我保护意识极差。特别是抢险时,明知现场有煤气泄漏,现场既无职业卫生和安全专业人员监护,又不配备一氧化碳报警装置,同时民工作业时也不佩带个人防护用品,因此事故的发生是难以避免的。

实例5

1987年4月4日下午5时左右,煤气公司某管线所在某大酒店工地维修因施工而损坏的煤气管道,当时有11名管道工进行作业,作业时均使用防毒面具。管道工孙某在作业过程中因呼气造成视镜模糊,而脱去防毒面具继续作业。结果20分钟后因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这是一起典型的作业工人违规作业造成的事故。现场有11名管道工同时作业,其中10人作业时坚持使用防毒面具,结果安然无恙,而孙某不使用防毒面具,20分钟后就引起一氧化碳中毒。因此,全面开展职业卫生和安全教育,提高工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加工人的职业卫生和安全知识,是控制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

实例6

1982年11月28日下午2时左右,某钢铁厂两名检修工在检修煤气大水封管道阀门时,由于煤气大水封管道漏气,造成大量煤气外逸。其中一名检修工吸入过量煤气而发生一氧化碳轻度中毒昏迷。同年9月12日上午,该厂二转炉车间大修,负责修理煤气管道的煤气烘烤工鲍某,自以为管道中煤气已放尽便进行作业,结果管道中残留的煤气溢出,鲍某当即昏倒而引起一氧化碳中毒。1987年1月29日上午10时左右,某化肥厂压缩工沈某等3人在调换压缩机阀门时发生大量煤气外逸,结果3人均因吸入过量煤气而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昏迷。

三起中毒事故均在检修煤气输送设施阀门时发生,操作工人作业时均未佩戴防毒面具。这说明企业缺乏完善的职业卫生和安全制度,未制定严格的检修煤气输送设施职业卫生和安全的操作规程,未设置一氧化碳报警装置;工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便上岗作业。

实例7

1997年12月22日下午3时左右,市煤气公司某营业所工人姚某到用户家中调换煤气表。用户未经姚某同意,擅自打开了煤气总开关。姚某未及时阻止,将煤气总开关关闭,依然带气作业。由于煤气设备漏气,作业不多时间,姚某感到头昏、乏力,自感不妙,马上要求用户打电话给办事处,公司派车将其送到医院就诊。医院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

这是一起完全可以避免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首先煤气用户不应未经作业工人同意,擅自打开煤气总开关。而作为煤气公司的检修工更不应该违反职业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带气作业。两者只要有一方注意行事,事故就不会发生。

三、生产过程中以煤气或焦碳为燃料发生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在工业生产中,不少企业以煤气或焦碳作为燃料来加工产品的,如冶金、铸造和水泥制造等企业,特别是冶金企业作为煤气使用大户,企业内管路密布,随时随地都有发生煤气泄漏的可能。因此,防止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应当是这些企业职业卫生和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遗憾的是不少企业领导对此并不重视,疏于管理,结果导致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频频发生,极大地危害了劳动者的生命健康。

实例8

1983年4月25日上午8时左右,本市某钢铁厂第一薄板车间检修工王某对煤气退火炉进行检修,王某在检修完毕后开始调试时,阀门突然漏气,大量煤气从其上方逸出,王某因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一氧化碳中毒,被送入医院急救脱险。同年11月9日下午6时左右,该厂耐火车间焙烧工忻某在打开焙烧炉看火时,因炉中燃烧不完全,致使一氧化碳逸出,忻某因吸入过量一氧化碳而引起急性中毒。1987年4月7日上午9时左右,本市另一家钢铁厂新建热风化铁炉试炉时发现炉门处有一漏洞,厂方立即派热风化铁炉泥工刘某进行补漏,刘在补漏时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结果因吸入大量炉内外逸的一氧化碳而中毒昏倒。

钢铁厂一般都用煤气作为热源,在炉台作业的工人常年接触一氧化碳,特别是设备出现故障检修时,极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因此,钢铁厂应制定职业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对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卫生和安全教育,督促他们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时,作业场所应设置一氧化碳报警装置,做好应急救援的准备工作。

实例9

1994年4月21日,某冶金公司修建部在设备检修时,造成大量煤气泄漏外溢,一名检修工因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同年5月2日,公司炼铁厂1名点焊工在检修料车小轨道时,因料斗及其他设备煤气泄漏外溢,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同年8月29日,公司动力部一名检修工在对煤气管道进行维修时,突然管道大量煤气泄漏外溢,造成该维修工吸入过量煤气而引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同一家企业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发生了三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事故均发生在设备检修过程中,设备意外泄漏,大量煤气外溢。咎其原因,一方面设备老化陈旧,容易引起煤气外溢;另一方面,公司在职业卫生和安全方面管理不力,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工人检修设备时不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普遍缺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实例10

1989年9月14日下午3时左右,本市某冶炼厂熔炼车间进行试生产,1号除尘器袋突然脱落,领导当即派装配工周某钻入除尘器底部进行检修。期间位于除尘器旁的3号吸风排毒装置突然“跳闸”而停止运转,致使熔炉中加焦炭后产生的大量一氧化碳气体经送风装置滞留在1号除尘器周围,在除尘器底部进行检修的周仁明当即中毒昏倒。另两名装配工见周某进去检修久不出来,即钻入除尘器底部进行察看,不料也相继中毒昏倒。事故发生后,厂方立即将3人送入医院抢救,医院诊断周某为重度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另两名装配工轻度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幸好抢救及时,3人均得以生还。

该厂熔炼车间系新建项目,尚处于试生产调试阶段,生产技术、设备等还存在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因此,企业更应该注意建立职业卫生和安全制度,制订职业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在试生产调试时加强现场监督管理,配备一氧化碳报警装置,工人作业时佩带个人防护用品,这样事故的发生就可以避免了。

实例11

1989年6月29日下午3时左右,某水泥厂立窑车间下料系统通道被湿料堵塞,乙班操作工张某负责清理通道,当张某打开窑顶盖子时,聚集在窑顶处的大量一氧化碳随烟气冲出,张某当即感到头晕、恶心、站立不稳,靠在炉顶旁栏杆上。同班工人见状,立即将张某背离现场,但未去医院就诊。半小时后,张某出现神智不清、四肢阵发性抽搐等症状,众人才将张某急送医院抢救脱险。

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不到位,致使炉顶通风不畅,大量滞留;同时由于企业没有完善的职业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工人作业时不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习以为常;另外由于企业没有良好的职业卫生和安全教育氛围,工人缺乏职业卫生基础知识,导致张某一氧化碳中毒后,没有及时送入医院就诊,引起病情加重,险酿大祸。

实例12

1984年3月5日上午,某水泥厂烧成车间窑面上生产水泥熟料过程中,一台踏式机立窑内物料棚拱架,使窑内产生与储存了大量的一氧化碳,当一氧化碳与氧混合达到一定比例时引起爆炸。大量的一氧化碳和烘热的物料冲出窑门,造成在窑面作业的两名工人被灼伤并引发一氧化碳中毒。其中工人张某退避时从高处坠落致死。

此起爆炸事故的形成主要是生产设计不当,生产场所通风不良,窑内结权圈,中心底火拉深。窑内棚拱架空,经测量估算约526m3,存储了大量的CO,碰到火源引起爆炸。

实例13

1992年4月17日上午8时左右,某铜管厂供销科因客户急需冰箱铜管,派职工王某及临时工3人到光亮车间应急装箱,铜管堆放处距EF炉出炉口仅2米,铜管数量多,堆放高。4人作业了一个多小时后,王某首先感到全身乏力、头昏、胸闷、恶心呕吐,随即离开现场;10多分钟后,其余3人也相继出现类似症状。厂部闻讯后立即将4人送到医院诊治,医院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卫生部门现场调查发现,EF炉的排气管道有一节脱落,排气扇损坏。炉旁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为240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7倍。

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未及时修复通风排气设备而引起中毒,另外作业工人未佩戴防护面具也是中毒原因之一。因此,厂方应建立卫生防护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在有职业危害的环境中作业必须佩戴个体防护用具。

实例14

1986年5月12日晚上8时左右,某建筑机械厂熔铁炉炉台加料工张某在工作时感到剧烈头昏、头痛、恶心、并有呕吐,被送往医院急诊,医院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但是诊断医院和厂方均未向当地的卫生部门报告。直至5月28日,当地卫生部门通过其他途径才了解到此事,便立即派员到工厂进行了调查。调查人员首先对熔铁炉炉台加料操作带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30mg/m3,最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十几倍,连工人休息室一氧化碳浓度也有10mg/m3。调查中工人反映类似情况已发生过多次,工人还反映炉台加料处吸风装置经常损坏,不能开启,有时要过几个月,厂方才派员修复。对工人反映的情况,厂方也没有否认。调查人员认为,建筑机械厂熔铁炉炉台作业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严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劳动条件比较恶劣,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是必然的。操作工人在此环境下长期作业,即使不发生急性中毒,一氧化碳对工人健康的慢性损坏也是在所难免的。

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作业场所没有设置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也未设置一氧化碳报警装置,导致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积聚,工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继续作业,因此事故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事故发生后,厂方依然不采取任何措施,对熔铁炉炉台作业场所一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不了解,不过问,听之任之。厂方领导对工人的健康漠不关心,卫生防护措施不力是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

实例15

1994年2月2日,郊县某联营厂铸造车间,当班工人周某在冲天炉加料处进行加料作业时,突然感到头晕、乏力和气急等不适。同车间的工人见状,立即将其送往通风处,休息片刻后又将其送入医院诊疗,医院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1998年2月28日下午3时左右,某机械厂铸造车间,当班工王某在三楼新建的化铁炉投料处作业,作业4小时后,王某感到头昏、乏力,最后晕倒在地,被同班工人送至医院抢救,医院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

铸造车间的炉台加料作业会接触有毒气体,因此,炉台加料作业场所应设置有效的卫生防护设施,加强局部通风,密闭一氧化碳发生源,配备一氧化碳报警装置等。本实例两起事故的发生,均起因于作业场所无有效的卫生防护设施,导致一氧化碳滞留;同时,由于投料工无有效的个人行户措施,现场未配备一氧化碳报警装置,以致作业工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吸入过量一氧化碳而中毒。

四、生产过程中以一氧化碳为原料发生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在工业生产中,一氧化碳常作为原料使用,如化工品光气、二甲基甲酰胺、甲酸甲酯和某些化肥、农药的生产均以一氧化碳作为原料之一。这些企业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多发企业。因此,企业应当把防止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作为职业卫生和安全工作的重点之一。

实例16

1987年4月9日上午6时左右,某农药厂一车间光气工段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当班工人作业时未将分子筛干燥器底部阀门关闭,造成一氧化碳气体倒流至鼓风机吸风口,随后逸入三车间检修工具存放室内滞留,造成在存放室睡觉的工人李某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松散,当班工人作业时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一氧化碳气体外逸;其次是生产设备布置不合理,导致外逸一氧化碳气体进入非作业场所,结果引起重大中毒死亡事故。

实例17

1984年6月19日,某化肥厂四车间中班工人管某、李某和杨某等三人检修生产设备,调换设备阀门片,每次进行调换作业时,他们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先切断气源,然后再用排风扇吹掉缸体内残余的一氧化碳气体,6小时内,他们连续调换了十二个阀门,工作完毕后,三人均感到头胀无力、胸闷,有的甚至发生抽搐,同车间工人将他们送入医院治疗,医院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1994年2月1日,某化工总厂造气车间机修工乔某上班后检修煤气输送设备,作业仅10分钟左右,即感到头晕乏力,不支倒地昏迷了过去。同车间工人立即将其送入医院治疗,检查结果发现乔某碳氧血红蛋白增高,医院诊断为一氧化碳中毒。1994年12月27日,某化工厂合成车间水处理工段,工人王某和毛某在清洗过滤设备中的污泥,作业了半小时左右,即昏到在现场,同车间工人发现后,立即将他们送到厂医务室给予吸氧处理,然后转送医院抢救,医院诊断为一氧化碳急性中毒,事后经现场测定,事故现场一氧化碳浓度为100mg/m3,超过了国家卫生标准。

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作业工人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检修煤气设备时未佩戴防毒面具,以致吸入过量煤气而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化肥厂工人虽然采取了排风扇吹掉缸体内残余一氧化碳气体的措施,但他们没有意识到,采用排风不能完全排净一氧化碳气体。因此,开展职业卫生和安全教育,普及自我保护知识和技能,是防止一氧化碳职业中毒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同时,检修现场应设置一氧化碳气体报警仪,一旦泄漏,便能及时报警,使作业工人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

实例18

某化肥厂生产化肥碳酸氢铵,以一氧化碳和氨作为原料。1983年2月14日下午7时左右,再生气回收一氧化碳的管道发生阻塞,一氧化碳气体流入铜液收集管,并从铜液收集桶的开关处泄漏外逸,精炼操作工钱某见状,便想用塑料袋包扎开关泄漏处,不料吸入过量一氧化碳而中毒,从扶梯上跌下昏迷,经送医院急救,住院7天才痊愈出院。同年6月4日上午8时左右,该厂检修工顾某在检修一氧化碳生成装置冷却塔时,作业仅5分钟左右,便因吸入过量一氧化碳而中毒昏迷,经送医院急救,住院6天后渐趋痊愈。

该化肥厂连续两次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而且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均需住院治疗。可见企业职业卫生和安全管理松懈,没有严格的职业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工人检修设备时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习以为常,甚至在发生一氧化碳泄漏时,照样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漫不经心地想用塑料袋包扎泄漏处,结果引发了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损害了身体健康。

五.生产过程中物料分解产生一氧化碳发生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在工业生产中,某些企业使用的物料和辅料均不含一氧化碳,但是在生产过程中,某些物料会分解产生一氧化碳。因此,如果企业不掌握有关的知识,及时采取相应的卫生防护措施,极易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而且事故发生后,全厂上下会不知所措,整个救援过程混乱无序,最终酿成重大中毒死亡事故。

实例19

1983年12月23日晚上9时,某钢铁厂铸钢车间采用新工艺“70砂”造型铸钢,操作工钟某等两人在浇铸完毕后,发现浇铸处有煤气味的气体大量外逸,两人见状,急忙逃避躲到了休息室内。不料,两人刚进休息室就闻到浓重的煤气味,比室外更浓重,其中一人立即又转身逃出,逃出后见钟某久未出来,又回到休息室寻呼钟某,这时才发现钟某已昏倒在休息室内,急忙疾呼救援,在众人的帮助下,将钟某背出休息室急送医院抢救脱险,医院诊断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70”砂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在高温状态下会分解析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铁即还原为一氧化碳。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休息室设置不合理,安排在一氧化碳作业场所的下风处。因此,作业场所一旦有一氧化碳外逸,逸出的一氧化碳气体会滞留在休息室内,而且浓度会越积越高,成了一氧化碳毒气室。

实例20

1994年4月7日上午,某钢铁厂铸钢分厂浇铸工段在地坑内浇铸26.8吨“电脚板”,此铸件浇铸时使用了较多的“70”砂泥芯,发气量大,浇铸完毕时工人未发现异常情况。中午时,行车工将工作平台吊起,放入地坑内(地坑深约2m、面积约40m2),一助理工下坑脱钩时,即扑倒在地,行车驾驶员马上打响警铃报警。邻近工段的工人迅速赶到现场抢救,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下坑救人,不料先后昏倒在地。整个事故中前前后后有28人因吸入不明气体而中毒。中毒者经送医院抢救,25人得以生还,3人终因回天无术而死亡。事故发生后,卫生部门迅速进行了调查,事故现场在强制通风3小时后,地坑内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仍高达220~350ppm

,超过国家卫生标准8.17~13.58倍。结合中毒者的临床症状,这是一起典型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据现场工人反映,入冬以来现场所有的排风扇都被拆去维修保养,事故当天,浇铸现场无任何卫生防护设备。以往工人在工作时常有头晕、四肢乏力、恶心呕吐等一氧化碳中毒症状。对于存在如此严重职业危害因素的工段,厂安全部门却将该工段作为“无毒无害”工段管理。

一氧化碳的来源和实例19相同,是“70”砂在高温状态下分解析出的。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和职业卫生和安全部门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职业卫生知识,根本不知道浇铸工段存在如此严重职业危害因素,而未采取任何卫生防护措施,如不安置有效的卫生防护设备、不制订职业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不制订应急救援方案、不进行职业卫生和安全知识培训、不配备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等。因此,事故一旦发生,全厂上下不知所措,整个救援过程混乱无序,终于酿成一起重大中毒死亡事故。救助者在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下坑救人,枉送性命,教训极其深刻。

六.煤气泄漏殃及无辜发生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煤气是常见的工业和民用燃料,为了满足需求,城市中一般设有专门生产煤气的企业和专门输送煤气的管道,由于煤气中富含一氧化碳,一旦煤气生产设备和输送管道损坏,发生煤气泄漏,危害性极大。因此,对煤气生产设备和输送管道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防止煤气泄漏;同时应制订应急救援预案,一旦发生突发事故,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处理,将危害控制在最低点。

实例21 1987年10月29日上午,某煤气厂因故需检修4号计量器、临时使用2号计量器。当开启2号计量器时,管道阻力突然增大,导致1号干箱

“水封”被冲破,干箱顶盖的100mm放散管保险球被冲开,造成大量煤气外逸。厂方采取了水封补水、管道抽水、减少煤气产量、降低煤气流量、增加管道阻力和疏散员工等应急措施,由于措施比较及时,企业无一员工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正当厂方领导甚感庆幸的时候,与煤气厂一墙之隔的某棉纺厂却来电反映该厂细纱车间大批职工出现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现场检查后,发现棉纺厂细纱车间两台正在运转的冷风机进口正对着煤气厂干箱煤气外逸处,造成煤气经冷风机吸入细纱车间内滞留,结果引起该车间几百名纺织女工吸入一氧化碳,其中85名纺织女工发生一氧化碳急性中毒,出现呕吐、头昏、抽筋等症状,送入医院进行治疗。

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完善的职业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致使检修设备时管道阻力突然增大,造成大量煤气外逸。厂方采取应急措施时,忽略了煤气外逸对邻厂的影响,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结果造成隔壁厂家大批工人一氧化碳急性中毒,酿成大祸。

实例22

1994年2月6日,在公交线上行驶的某公交车突然方向失控,跌入一河中,撞断架设在河上的一根直径500mm的煤气出厂管,造成大量煤气外溢,结果酿成公交车司售人员和乘客,以及进入现场的救护人员等40多人一氧化碳中毒和受伤、其中3人死亡的重大事故。

事故发生的原因,除了公交车司机驾驶不当外,救护人员缺乏急性中毒事故救援知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救援不当,延误了救援时间,扩大了伤亡人数。在救援过程中,某合成洗涤剂厂消防队副队长,因使用防毒面具不当而死亡就是血的教训。

实例23

1998年6月8日上午10时左右,某建筑公司在某广场施工,施工人员邹某和曹某先后进入工地3区、4区接驳处水泥基坑坑底涂刷防水涂料,坑底长4m、宽0.8m、深7.7m。邹在作业30分钟后昏倒在现场,曹在作业10分钟后也昏倒。他俩即被前来抢救的消防队员救出基坑。邹送至医院时已死亡,曹在医院观察2小时后出院,另外参加抢救的3名消防队员也因身体不适送医院观察。医院均诊断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经调查,当日事故发生前2小时,有人下基坑用乙炔气体点火烘干坑壁。市环境监测中心当日下午1时至1时30分测得的一氧化碳浓度最高为6250mg/m3,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00倍左右。

由于一氧化碳气体为无色无味气体,无法察觉,更应引起注意。在诸如上述施工前,必须要有安全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检查,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七.道路施工损坏煤气管道发生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为了满足工业和民用的需求,城市中一般设有专门输送煤气的管道,因此在市政建设中,挖掘路面时应特别留意地下煤气管道铺设状况。施工前一定要调查清楚煤气管道的分布和走向,施工时要尽可能避开煤气管道,实在不能避开时,施工时要小心作业,并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实例24

1992年8月11日上午9时左右,某钢铁总厂绿化公司4名女工在厂区道路施工,作业时不慎损坏了煤气管道,瞬间大量煤气喷出,4名女工躲避不及,吸入大量煤气而引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1994年9月13日下午,某机械厂几名工人在厂门口施工路面时,不慎损坏弄断了煤气管道,造成煤气大量外泄,工人张某躲避不及,煤气外溢,吸入大量一氧化碳而引起胸闷、气急、乏力、头痛、头晕等症状,被送入医院急救脱险,医院诊断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两起中毒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均是在道路施工时损坏了煤气管道所致。这说明作业工人缺乏职业卫生和安全培训,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业时明知现场有煤气管道,而依然没有引起重视,结果损坏了煤气管道,酿成了中毒事故。

实例25

1997年7月23日下午5时左右,某公共交通公司停车场扩建工程工地,4名民工在挖回水池,挖掘机抓斗挖破了地下的煤气管道,大量煤气从管道中泄漏而出。民工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慌乱间躲避不及,结果两名民工吸入过量煤气而昏倒在地,经送医院急救,方才脱险,医院诊断为急性中度一氧化碳中毒。

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民工盲目作业。民工在没有搞清楚地下煤气管道分布的情况下,便用挖掘机挖掘地面,结果损坏了煤气管道。造成民工盲目作业的起因则是工程队没有建立职业卫生和安全制度,明知作业现场有煤气管道,也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民工由于缺乏职业卫生和安全教育,一旦管道损坏煤气泄漏,缺乏自我保护知识,结果酿成了中毒事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责任编辑 :forest (易 安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不 能 转 载 ! )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