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员如何看待碧桂园、厦航负责人公开致歉承诺整改
公众监督并不是为了听企业道歉?
评论员徐松:安全“红线”不可触碰
碧桂园,这家全球最大规模住宅开发商、世界500强企业,自6月中下旬至7月末,不到40天时间里,碧桂园施工工地发生多起安全事故,塌陷3次,7人死亡,多人受伤。一时间,碧桂园被舆论推至风口浪尖,沦为众人矢之。碧桂园一味追求速度,违背客观规律,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埋下了一系列事故隐患,最终事故频发、问题不断,品牌跟声誉也都直线下降。7月30日,碧桂园遭遇股债双杀,港股市值更是在一日内缩水逾212亿港元。
再大的项目、再好的企业都经不起安全生产事故的严重破坏。安全生产搞不好的企业、隐患重重以致造成事故的企业,前景都将是十分暗淡的,甚至面临淘汰或灭亡的噩运!因此,安全就是品牌,安全就是竞争力和软实力,是企业长治久安的支撑、远远不断的效益。
不顾安全的发展是没有道理。有的企业重发展、重速度、重生产、重效益,而漠视了发展质量、安全基础、生产过程和人的生命,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置若罔闻、一意孤行,最终都将走进寸步难行的死胡同。企业要坚守生命红线、实行安全发展,不仅是遵法守规的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碧桂园的案例再一次告诉我们:红线就是带电的“高压线”,就是“生命线”,是不可触碰的,谁触碰了谁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评论员代兵:公众监督并不是为了听企业道歉
众所周知,两个企业为什么要公开道歉?这种道歉是对公众的质疑的解释还是尊重公众的监督。姑且不论公众的监督是否理性客观。但“我要安全”、“我要社会变得更加安全稳定和谐”的力量,已成社会共识。也正因为此,公众的质疑往往显得尤为重要、是社会监督的中坚力量。
一段时间以来,公众监督己是社会和谐,共建共治共享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隔壁就是政府”,社会公众监督已在实质上推动和加速了真相的揭示,以及相关问题的改进和完善。
其实,公众并不希望及需要道歉,他们需要的是对灾难和悲剧引发公众质疑,进而被倒逼着改进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企业决不能消极任性,等部门问责后不得已而为之,但相比于无动于衷的事后道歉,远不如主动应对,积极举一反三,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坚决推进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整改,企业才是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担负起企业应付的安全生产社会责任,将“零事故、零死亡”作为企业追求的长期目标。
评论员徐松:要始终保持“归零”状态
厦航以往在安全飞行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为中国民航第五家获得“飞行安全四星奖”的航空公司。厦航安全工作一定没少做工作,为什么还发生事故?安全生产的反复性、复杂性可见一斑。
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一个单位过去安全,不等于现在安全,更不能保证一直安全;一个时期内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和隐患消除了,但随着人员、时间、地点、任务和环境的变化,新的事故苗头和安全隐患还可能会出现。安全,就像一趟列车,到了这一站,还有下一站;驶过了一段路程,到达了一个站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上一站安全不等于下一站安全,此趟列车安全不等于所有列车都安全。安全生产是一根时刻不能放松的弦,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归零”状态。
安全生产中敢于“归零”,需要的是魄力和勇气,更需要谦虚谨慎,更高更强的追求。我们相信厦航董事长的致歉是真诚的,我们更希望厦航认真查明事故原因,吸取事故教训,从新的实践中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找到新办法,走出新路子,迈向新征程。
评论员张义千:重在的是“补牢”
看到碧桂园、厦航两家企业负责人直面事故公开致歉承诺整改的消息后,笔者想起“亡羊补牢”这一成语故事:发现“亡羊”只能说明我们发现了问题,重要的是后面的补救工作,使之“牢固”,以免再发生类似事件。
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一些企业在执法部门查出隐患后,面上答应的“好好好”,检查人员一走,很快“恢复原形”,对待隐患整改就好比“挤牙膏”,落实整改只是“做做样子”,“以次充好”不“补牢”之类的表面文章,以至于隐患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碧桂园、厦航直面事故负责人公开致歉承诺整改,是“亡羊补牢”之后的重“补”工作,就像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所说,“过去两个月内发生的安全事故是对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正在重新审视公司的管理系统,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坚决推进安全生产突出问题整改,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生产社会责任,将“零死亡”作为企业追求的长期目标。”
“亡羊”后要善于去补救,只知道改,是不起大作用的。只有善于补救,才会使损害降低到最小。对于一个安全事件来说,不只是去追究责任人,而要反过来去补制度、补管理上的漏洞。笔者的建议是,不仅仅把事故的原因公布于众、公开致歉承若,而更应该要求相关单位和责任人把后期做的“补牢”工作上报。纠查责任单位是如何进行“补”的,补的是否“牢”了,是否将隐患真的消除了?
评论员程龙好:但愿能带来示范效应
面对碧桂园的道歉,笔者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些施工单位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违规作业现象?为什么总是等事故发生了才开始重视?为什么坍塌事故酿造了一个个悲剧就不吸取血的教训呢…… 施工单位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保障安全设施也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每次一出建筑安全事故,总要来个“马后炮”,哪知前面的安全事故还未解决彻底,后面又接二连三发生安全事故。百年大计,安全第一。相关部门平时就要对建筑行业严加监管,不合乎规定的不审批,不执行方案的不准施工,违章施工的要坚决整改,安全保障设施不到位的要追责……此外,施工单位更要严格按章办事,千万不能马虎大意,因为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只有我们永远绷紧安全这根弦,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率才会大大降低。
我们期待此次碧桂园整改措施能落到实处,并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以得到“零伤亡”事故为目标,给行内企业起到“示范效应”。但愿碧桂园“迟来的致歉”能带来示范效应。
评论员甄向阳:背后是对安全认知的“天真”
笔者认为,两封“致歉信”的背后就是对安全认知的“天真”。正如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所说的那样“痛定思痛”!利用各种手段减少对人力的依赖,进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笔者长期在基层安委会工作,对待此类事件的认识也许很偏激,要我说就是“发生事故时必然,不发生事故是偶然”!问问他们的企业一把手对安全生产工作过问多少?对安全生产知识掌握多少即可!所以,企业“一把手”重视才是“根治”安全生产事故的“良药”!只有“一把手”的重视不能像杨国强一样停在嘴上,“一把手”要亲自下车间、工地;要督查各部门,督促各部门落实责任;要亲自动手抓安全生产培训与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强力推进各部门能力协作,整合有利的资源……像两家企业“一把手”在媒体上向全国人民道歉的新闻不应该成为新闻,把这些不重视安全生产、职工(人民)生命的“一把手”受到应有的处罚才是新闻,他们的道歉背后是对安全认知的“天真”—— 我们不接受。
评论员张向阳:关键看行动
日前,碧桂园、厦航两大企业就发生安全事故分别发出公开致歉信,笔者认为,这既是对安全生产认识的提高,更是安全责任的压力。同时,也显现了舆论监督的效果。
据报道,2017年厦航获颁“飞行安全四星奖”,数字表明“厦航驶上了安全、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碧桂园“去年销售业绩跃居行业第一”。然而,两大企业都没能守住安全“底线”,尤其是碧桂园4个月内事故频发。或许他们到现在还想不通,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原因很简单,安全生产无“宠儿”更无“特区”,谁放松了安全管理,必将受到事故的惩罚。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把经济效益当作企业的生命,认为经济效益好一切都好。不仅会受到政府及领导的“青睐”,还会成为政府及领导的“宠儿”。因此,在成绩和荣誉面前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甚至得意忘形。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把安全生产丢到了一边,责任不落实、管理不到位、执行不严格,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搞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安全监管部门说不得、查不得、罚不得,甚至还会倒打一耙,状告你为企业服务不到位。谁能保证这样的企业不发生事故?
公开致歉,只是一种态度。安全生产是一种责任,是对人民生命的承诺,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举措,只有将安全生产作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才能全力以赴抓紧抓细抓实抓好。
评论员曹吉祥:要听其言,观其行
两个企业的道歉,说明安全生产的觉醒,认识到了安全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才能发展的重要性。对此,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
重效益轻安全,急功近利,最终欲速则不达,而且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方面的案例和教训真是太多了,太触目惊心了。两大企业重效益轻安全,屡发事故再次警示我们,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严格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严格执行安全法规,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进行安全检查和监管,严格进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只有严格到底,企业才会有安全的生产和发展环境。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也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生产最强音。作为每个企业的领导要时刻牢记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才能生产,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不能开工,有生产隐患必须整改,否则必须停工整顿。只要我们各个企业,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通过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不断推进安全科技进步,不断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加大生产隐患排查力度,夯实安全生产基石,就可避免一切事故的发生,企业也才能沿着安全发展的轨道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