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最新日志
载入中.......................
最新评论
载入中.......................
//最新回复
载入中.......................
友情链接
站点信息
载入中.......................
博客首页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

假如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还有1小时落地,下来之后需要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需要给他做一份PPT。但因为你错估了时间,导致PPT草草做完,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你怎么办?

作者: 孙圈圈

来源: 圈外,ID: iquanwai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在《得到》专栏里,提及了Google刚进中国时候的一件事。刚开始,Google总部对中国研发团队的评价非常低,因为“出工不出活儿”,北京的三四个工程师都抵不上Google总部的一个工程师。

后来吴军帮忙分析了原因,他发现,那些工程师都不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优先完成它们。中国研发团队里,所有的工程师都是新人,没有人告诉他们该如何工作,而在Google总部,新员工只是一小部分,所以很容易在有经验的员工带动下快速掌握工作技能。

之后两年,Google总部的工程师陆续来中国帮助团队梳理工作方式,而中国团队也会去Google总部交流,这种情况就得到了改善,中国研发团队也最终得到了总部的认可。

Google工程师这么聪明的一群人,尚且需要学习正确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效产出,何况大多数人?

我们一直都认为,如果一个人智商情商正常、学习和工作意愿高,就一定能出成绩。

然而,我带过很多人,也招过很多人,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一些人,十分有意愿学习,非常努力,智商情商也都正常,然而工作产出却非常低甚至不如很多资质低于他们的人。

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一度怀疑自己看人不准。直到前阵子看到吴军的这段叙述,才幡然醒悟,仔细回想了这些人的工作方式,将他们与产出高的人相比,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存在这三个问题:

问题1:只关注任务,不关注目标

假如你的老板正在飞机上,还有1小时落地,下来之后需要给客户做一个重要汇报,而你需要给他做一份PPT。但因为你错估了时间,导致PPT草草做完,而且发现其中一些数据没有,你怎么办?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疯狂地找数据,最后可能数据有了,然而PPT没有来得及做完,或者质量不高。

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帮自己一起找数据。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会根据老板此次汇报的目的,判断这些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大小,如果作用不大,那么就把时间花在完善重要页数、而不是找数据上,如果很关键,那么就找其他人帮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数据。

这三类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任务导向与目标导向的差距。

我此前的咨询公司,在做高潜人才研究的时候,有个发现:高潜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备这些共性的人,几乎做什么都能做好,而不具备的,几乎做任何工作都会障碍重重。

这其中,有一项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结果驱动)。那些高产出的人,未必动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断,什么事情对结果是最有效的,然后,用尽一切办法保证结果达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务。

实际上,结果驱动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习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是我自己刻意训练的最有用的思维模式之一。

比如思维训练营里,有学员问我:如何让自己对一个行业有真知灼见?

想想看,如果是你,会如何回答?

我的回答方式,是反问她:具备真知灼见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想让客户更加信任你、还是想让老板看到你的进步?

假设你是希望客户信任你,觉得你懂他,那你要做的,就是看这个行业里的客户有什么痛点,然后针对这几个痛点,下功夫研究和分析,有更多洞见,然后借机沟通出去。了解一个行业,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没有目标,根本无从下手。

所以,没有结果驱动的思维,而仅仅死守着工作任务,最终就是,出工不出活儿。

问题2:应激式工作,而非统筹式工作

如果你观察周围的同事,会发现,整天风风火火、急得上蹿下跳、各种任务来回切换的人,有时候产出并不高。看他们工作,就好像打地鼠一样,打完一个,另一个又冒上来,连看的人都跟着焦虑起来。

而另一类人,他们做事专注、条理清晰、看起来很淡定,但最后,多困难的事儿都默默搞定了。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第一类人总是应激式工作。他们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不是规划当天的工作,而是马上投入工作,以至于到了下班之后,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而没做完的,可能又是最重要的。

另外,领导临时给个任务、客户临时有个要求、同事临时要个数据,他们都会停下手里的事情,去忙这些,最终,在任务的切换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

我跟公司的运营打过一个比方:假设你每项工作任务平均半小时可以做完,而任务之间的切换通常也要半小时,如果你经常一项不做完就切换到下一项,就算每个任务中途切换一次吧,那就意味着,8小时的工作时间,你至少有4小时都花在任务切换上了。

这种应激式工作方式无疑是低效的,那什么才是高效的呢?统筹式工作。

真正的统筹式工作,有几个特征:

特征一,有计划地工作。

我通常周日晚上就会排好下周每天的工作,而每天早上会排好当天的工作。而且,任务清单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开着、实时更新,完成一项删掉一项,临时增加一项就插入相应的时间段,当天完不成的、非紧急的任务,我就改成第二天的日期。

这种方式,会让自己很有掌控感,多少事情来了,都不会乱了阵脚。

当然,在做计划的时候,你需要为高价值问题分配最多专门的时间。我此前特地写过一篇文章,就提到,大部分人在80%的时间里都是做无用功,根本原因就是没搞清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这6个问题,可以帮你省80%的无用功。

特征二,形成自己固定的时间习惯。

比如我的习惯是,在上午做需要烧脑的事情、在交通工具上听书、在饭后效率不高的时候集中回复微信消息和留言、在等人的时候构思下篇文章主题、在疲劳的时候刷一下公众号、在傍晚的时候跟团队开会、在晚上做一个简单总结。

这种习惯,一方面把不同难度的工作跟自己的效率波峰波谷相匹配,达到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会清楚地知道,5分钟、10分钟、30分钟,对我来说分别可以干什么,这样就不会一有碎片时间,就习惯性地刷朋友圈了。

特征三,及时记录、每天总结。

当你正在工作的时候,老板布置了一个任务、客户又来了一个问题,你会如何呢?很多人就直接扑到临时任务上去了,但真正好的做法是,如果不是十万火急,你可以快速用关键词记在笔记本上,不需要任何思考,然后马上回到刚才的任务,做完再看笔记本。

另外,你在一天当中,学到了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当时也要记下来,因为过了那个时候,你很快就会忘,然后继续犯这个错误。当然,这些记录,晚上都需要进行整理。

我曾说过,此前8年多的顾问生涯里,成长最快的那半年,我每天都坚持写工作日记。

另外,记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减轻大脑负担。每天的例行工作、自己常犯的错误,这些都可以列清单。你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是很宝贵的,别把一支笔就可以做的事情,强加给你的大脑来做。

问题3:几乎从不“偷懒”

“懒癌”是第一生产力。仔细盘点一下,我们哪样创新不是因为懒呢?不想走路,有了汽车;不想爬楼,有了电梯;不想打扫,有了扫地机器人……

工作中的大部分事情,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那么就可以在第一次做的时候,搭好框架。

比如,我让运营每周做一次数据分析,这个事情是重复性的,所以高效的做法是:建一张excel表格,把固定需要分析的参数都做好公式,每周只需要把导出来的源数据贴进去,刷新之后参数就出来,然后只需要看参数来得出结论。

当然,这里所说的偷懒,不仅是善用工具,还包括善用他人。

比如,你从来没做过数据分析,那么就先去找找前人怎么做的;比如,你有自己的团队或者实习生,那就不要做任何他们就可以做的事情;再比如,去运营社群,摸索出一套群主激励机制,比你自己去做群主,要高效得多。

所以,这三个让你Work Smart的工作方式,听起来难吗?一点也不,而且你很可能也听说过。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呢?我观察下来,有几个障碍:

障碍1:工作环境所限。

很多人的工作性质,就不是结果导向型的,而是任务导向型的。他的工作岗位要求他做的,就是完成任务,至于背后的出发点,不需要知道。而且,领导有可能就是考核努力、考核苦劳,而不是考核产出。

实际上,工作性质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到超乎想象。

你去看,刚毕业的时候,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同学,看起来差不多,但过了几年,你会发现,只要接触一个人几分钟,听他说几句话,就能大致判断出他的职业。

再极端一些的,多年前我曾经因为要帮客户设计流程,去他们的产线观察生产过程,在噪音极大、灯光昏暗的厂房里,我看着流水线工人机械地盯着机器、等待换箱,几个小时下来,我自己也开始反应迟钝、敏锐度下降了。

障碍2:没有资深的人辅导。

?

从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Google工程师那么优秀的一群人,在从校园进入公司之后,也需要有经验的人辅导。

但很多公司并不像Google那样,重视对新人工作方式的培养,将Work Smart提到非常高的位置。

他们往往只重视教员工What(需要做哪些事情、用什么工具等等),却没有How(如何聪明地做这些事情)和Why(这些事情对公司、对客户有什么帮助、要达到何种目的),导致员工的聪明才干发挥不出来,没有成就感。

障碍3:思维方式固化。

一部分人,会在工作多年之后,发现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负面影响,醒悟过来想要改变。

然而,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这几年,是思维和工作方式形成的关键几年,如果任务导向、应激式努力、闷头蛮干的工作方式在大脑中固化了,形成了下意识思维,是很难扭转过来的。

我带过几个人,此前的工作经历都是任务式、应激式的,在跟他们合作的时候,的确能够感受到他们与自己固有思维作斗争的痛苦与挣扎,然而,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挣扎出来、突破自我的。

所以,年轻时候的工作选择,你选择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价值观甚至生活方式。

在初入职场的几年,处于何种工作环境、跟谁一起工作、被谁辅导工作,足以影响你的下半辈子。

如下15种可以优化工作流程和提高效率的方法,帮助你更高效轻松地完成工作。


01

做日 / 周工作计划并经常回顾


不管你习惯用PPT,Excel或是其他办公软件,一定得给自己制定个日/周工作计划,包括上周工作进展和本周工作计划。


针对每一项工作或任务,都要详细标注开始和截止时间,交付物是什么,需要对接的有哪些部门和同事,有什么样的KPI等等。


这样方便自己定期回顾任务的状态,是待开始,进行中,延误还是取消,有利于自己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下一步措施。


02

会议前的高效准备


参加会议时,我经常看到一些人匆忙坐下,一脸茫然地看着主持人,被问到项目进展,支支吾吾,一看就是没有什么准备。


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局面,需要提前做这些准备:


  • 提前看看会议日程,和自己相关的部分主要涉及什么话题;

  • 是否需要对上次未完成事项进行更新;

  • 是否需要提前搜集和准备数据,资料及文件;

  • 是否需要提前听取有关部门意见等等。


03

学会判断任务优先级


每天手头的工作很多,既有正在进行中的,也有被领导和同事临时甩过来的,如果不分轻重缓急,就会感觉毫无头绪,倍感焦虑。


因此需要学会根据这样两个维度判断任务的先后顺序。即:


  • 重要性(重要vs.不重要 )

  • 紧迫性(紧急vs.不紧急)


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划分出4个象限,将待办事项依次放入4个象限,就可以清晰判断出,紧急而重要的事情一定是最有优先级,需要马上处理的。

04

多种沟通渠道并用,而不是单纯依赖于邮件


电子邮件俨然已经成为企业内部交流和沟通的基本和重要工具。发送文件,会议通知,讨论问题,汇报工作无一例外都是通过邮件完成。


但如果此时你完全依赖邮件一个沟通渠道,会发现有时真的会坏事,尤其重要或紧急的工作。


因为邮件不是即时通讯系统,人们不是随时在线或者随时可以回应的,比如会议中或外出时间,就无法做到随时回复。


所以如遇紧急重大问题或通知,一定记得打电话反复确认,确保万无一失。


05

未完成事项提醒


有的人非常喜欢将“告示贴”(或叫“口水贴”)贴在工位搁板上,上面写满了待办事项或需要特别提醒或关注的事项。这的确是个很好的办法。


小小一块贴纸,记录了事项的重点,比如时间,电话,找谁。醒目地提醒和督促你这件事情还没完成,需要赶紧搞定,因为你肯定接受不了一张贴纸在那里好几天都岿然不动。


一旦完成,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撕下去。然后将新的待办重要事项贴上去,颇有成就感。


06

先梳理一天工作内容


为了避免自己一天忙得昏天黑地,在早上刚到办公室,头脑清醒的时候,将自己的日历(或者电子日历)打开,看看今天的主要工作内容有哪些,然后根据优先级分配自己的工作时间和精力。


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不仅不会遗漏重要工作,还会容易把控节奏,自信满满迎接新一天。


07

番茄工作法


就是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就行),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这样我们就会比较容易专注在工作本身,而不容易走神或下意识地刷手机。因为人的注意力一旦被打断,重新开始回到之前的状态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08

将本周或下周待开会议提前发出邀请


很多人习惯临时抱佛脚,突然发出邀请召集同事开会,这么做通常效果很差,因为没有提前预约,同事要么在出差,要么这个时间段已经被占用。


因此,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会议,最好提前一周就发出会议邀请,提前将被邀请人的时间固定,也方便他人在空闲时间段安排其他工作。


另外发完会议邀请也不是万事大吉,你需要在会议提前1~2天发个邮件提醒,以确保大家准时出席会议而没有遗忘或发生时间冲突。


09

提高打字速度


这点特别容易被忽视。我们有时写报告或邮件感觉花费时间太多,可能就是因为打字速度太慢。


学会盲打而不是边看键盘边找字母,不论拼音还是五笔输入法,都会大大提高文字输入效率,帮你节省不少时间。


如必要可以专门花一段时间练习如何提高速度,这真是一劳永逸的事,值得投入时间练习。


10

整洁有序的办公桌


将自己的办公桌收拾得整洁有序,可以帮我们很快找到需要的资料或文件,而不是在用到的时候毫无头绪,翻来翻去。


除此以外,在一个杂乱不堪的环境下工作,人的心情也会不自觉变得焦躁不安,哪还能谈得上效率和质量。


11

充分利用午餐时间进行社交


现代人时间宝贵,不愿过多占用私人时间进比如晚上或周末行社交,那么充分利用工作午餐时间和同事联络感情就变得重要而便捷了。


尽量多和兄弟部门以及跨部门同事一起用餐,可以聊些轻松话题,顺便谈下项目进展,彼此如何更好地配合,就显得顺理成章。


经常一个人午餐或者只和要好的几个同事午餐,只是单纯完成了吃饭这个任务,而没有赋予任何社交意义,实属可惜。


12

善于“偷师”学艺


公司不等于学校,没有人像老师那样有义务教你如何工作,如何更好地工作。


这时我们就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机灵的头脑,看到别人受到认可和表扬,就要仔细揣摩和观察,看看人家到底哪里做得好,怎么做得好的。


有心人可以将对方报告或文件好好拆解,学习人家如何设计框架,提炼要点,组织素材和推导结论的。


13

集中时间回复邮件


如果随时在线回复每一封邮件,就会将自己的注意力切割,无法集中做好一件事。不是所有邮件都需要你秒回,如果真的非常紧急,相信对方一定会打电话或者直接找你。


因此可以隔一段时间集中处理和回复邮件,这样不仅效率高,还避免了不断被新进来的邮件打断手头的工作。


14

多跟领导沟通,确认需求


在公司中我们的的汇报对象是直线经理,我们的工作是否得到认可主要取决于领导。


因此我们需要听清楚领导布置的任务,ta的要求和期望是什么,需要什么时间完成等等,只有确认好领导的需求,我们的工作才有方向,才能有的放矢。


在最终完成任务时才不会发生南辕北辙,吃力不讨好的情形。


15

对同事经常表达谢意


虽然很多时候,同事帮你完成的某项工作是ta份内之事,但是一定记得及时表达感谢,不论通过邮件还是当面致谢,最好当着其领导的面表达谢意。


这样不仅可以让对方感觉你人很客气,nice,以后更愿意帮你,另一方面在领导面前提出表扬,进一步加深了你和同事的感情联络,有利于未来的工作开展。


写在最后:


这些工作方法都是木沐在实践中提炼总结出来的,超级高效实用,如果你还没有掌握或者运用,那么不如先从其中几项容易的开始着手应用。


萧伯纳曾经说过:


世界上只有两种物质:高效率和低效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高效率的人和低效率的人。


让我们努力成为高效率的人吧。


自由空间 2018-5-14 6:15:00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