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东临嵩岳,西接秦岭,南控伏牛,北依太行。群山环抱的洛阳盆地北有黄河天然屏障,中有伊、洛、瀍、涧四水交会。古称:“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 《史记·周本纪》
看中国地图,白马寺和少林寺犹如皇城的两个“阙楼”,瞭望相对,真所谓“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么聪明的布局出自于唐代,准确的分析出于“武则天”时代。从(公元64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梦,佛教诞生以来,同时在首都洛阳建造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以“慈悲为怀”的佛教与中国儒家学学说紧密相连,相互调控,形成了中国文化之精髓。通过教化和自身修行,发挥身先士卒主的作用,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再发挥慈善之功能,这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完美的统一化安全教育篇。通过300多年的演变,到了唐代,佛教基本成熟,达到完美。出家人越来越多,兵役相对减弱,寺院恰恰可以教育和练兵,一举两得。也就演绎出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这是一个美好铺垫。有这样文化底蕴的人,只有在人才济济的“武则天”时期。
“赫赫天中王,巍巍踞中州”。位于九州和五岳之中的嵩山,北依黄河,南临颍水,历代帝王常到这里巡游、封禅,文人墨客足迹也遍及嵩山的各处名胜,于是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东都洛阳与中岳嵩山近在咫尺,嵩山封禅自然成为武则天施展政治抱负的表现形式之一。“护神、护山、护皇位”就成了少林寺必然的选择,地理位置也是最佳,洛阳政治、军事稍有波动,少林寺这些军事精英就可在4个小时之内解燃眉之急。
佛教能为社会提供健康的宗教信仰,佛教教化社会力量开展慈善活动,来调节社会的贫富关系。白马寺、少林寺都是皇家出资建设的,必然出发点也要为皇家出力,培养指挥和能“战斗”的军事人才。最大的弊端就是“改朝换代”后,必然产生“忠、孝”矛盾,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从唐朝名相“狄仁杰”墓地放在“祖庭”白马寺,少林寺佛塔下面的“文职“僧官”,在看看少林寺的“作战史”,不能不说它是一个皇家的“西点”军校。
洛阳安环师:http://www.esafety.com.cn/blog 200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