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中.......................

最新日志
载入中.......................
最新评论
载入中.......................
//最新回复
载入中.......................
友情链接
站点信息
载入中.......................
博客首页 
{我们该怎么办 假如地震来了?}

我国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的特点,地震灾害严重,易造成人员伤亡。防灾减灾需要人们共同参与,每个人都应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一些地震应急避险知识,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地震灾害有哪些特点

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地壳有时会出现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引起地球表层振动,就是地震。地球上每年发生500多万次地震,绝大多数地震太小或太远,人们感觉不到。当地震达到一定强度,发生在有人类生存的空间,且人们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时,便可造成灾害。

地震灾害有三个特点:突发性,人们对绝大多数地震还不能作出临震预报;瞬时性,地震在瞬间发生,最短十几秒,最长两三分钟,就可能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伤亡大,地震可使大量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元凶,尤其是夜间的地震。地震还易引起火灾、有毒有害气体扩散等次生灾害。

我国地震灾害为何严重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统计表明,我国的陆地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15,陆地地震约占全球陆地地震的1/3。

地震越强,人口越密,抗御能力越低,灾害越重。我国恰恰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十分不利。首先,我国地震频繁、强度大,且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大陆地区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只有十几米至几十千米。其次,我国许多人口稠密地区都处于地震多发区,约有一半城市处于地震多发区或强震波及区。再其次,受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和一部分城镇建筑物质量不高,抗震性能差,抗御地震的能力低。

你家的房屋抗几级地震

房屋的抗震能力取决于三个主要方面:房屋是否达到了抗震设防要求,是否按国家强制性标准进行了抗震设计,是否按规范标准要求严格保证施工质量。

具体来讲,民用住房属于一般建设工程范围,其抗震设防要求必须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的规定进行取值。

按我国民房抗震设计的准则,你的房子遭遇小于和相当于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烈度和设计地震动参数时,不会损坏或稍经维修仍可使用。假如遭遇超过设防烈度一度和设计地震动参数一档的地震时,你的房子仍能抗御倒塌。

若房屋属于老旧建筑,且不清楚是否经过抗震设计,则应根据《防震减灾法》规定,对其进行抗震鉴定,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日常生活中可做些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做一些抗震准备。

☆准备一个应急包

人们可以在家中准备一个应急包,储备一些应急物品,放在方便取用的位置。

应急包内应有饮用水,有无需冷藏、烹饪的食品,有应急灯和备用电池,有便携式收音机,有常用药品和纱布,有口哨和毛毯等。一些重要的文件和物品也可以放在应急包内。

☆排查家中的隐患

人们可以在家中开展一次“地震隐患排查行动”,找出可能会对自己和家人造成伤害的隐患。你需要做的是认真查看房间内的各类物品,设想地震发生时会出现什么情况,找出那些可能伤人的物品。

一般来说,家中可能存在的地震隐患包括:在地震中可能会倒塌的又高又重的家具,如书架、橱柜等,应当设法固定;挂在床上方的相框或挂在墙上的镜子,放在高处的花瓶或盆栽,易在地震中掉落伤人;放在开放式储物架上的易碎品或重物,可能会掉落摔碎,等等。对于这些隐患,人们应逐个消除,妥善放置家中的各种物品。

☆搞一次防震演练

当地震发生时,第一时间躲避非常重要。家庭防震演练可以让每个家庭成员知道如何应对地震。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知道各房间的安全点及危险点在哪里。安全点包括坚固的家具下方或旁边,如书桌或其他硬质桌子下方,内部承重墙墙角等处也比较安全。危险点则包括窗边、吊灯下、悬挂的相框和镜子旁边、壁炉旁边以及较高的未经固定的家具旁边。

地震发生时如何应对

blob.pngblob.png

blob.pngblob.pngblob.png


☆在室内

在室内遭遇地震时,人们应马上蹲下,寻找掩护物并抓牢,可利用写字台、饭桌、长凳下的空间躲避,或身体紧贴承重墙作为掩护。如果附近没有掩护物,可用双臂护住头部,蹲在房间的角落里。应注意远离玻璃门窗、外墙以及其他可能坠落的物体,如灯具和不牢固的家具。不要到阳台上去,更不能盲目跳楼逃生。

在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在晃动中,人们进出建筑物时,易被坠落的物体砸中而受伤、死亡。还应注意,地震发生时,楼房内通常会断电,火警及自动喷淋装置可能会启动,人们不要惊慌失措,不要乘坐电梯逃生。

☆在室外

在室外遭遇地震时,如果周边的环境是安全的,如在广场、操场上,人们应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以免摔倒。千万不要为抢救财物而返回室内,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有玻璃幕墙的楼房,要远离过街天桥、立交桥、烟囱、水塔等,避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塔吊,不要在狭长的街巷停留,避开危旧房屋、危墙,砖瓦、木料堆放处。

☆在车上

如果在公共汽车上遭遇地震,人们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最好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如果正在开车,则应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靠边停车,人留在车内。注意不要把车停在建筑物下、大树旁、立交桥下或电线电缆下。不要试图驾车经过已经损坏的道路或桥梁。

☆在公共场所

在公共场所的人们应听从工作人员指挥,不要慌乱拥挤,如不得已被挤入人群,要防止摔倒,可双手交叉在胸前保护自己,用肩和背承受外部压力。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可就地蹲下或趴在座椅旁,用背包等护住头部,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待晃动停止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应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柜台,避开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

☆在废墟中

大地震过后,被埋压者一定要稳定情绪,等待救援。不要大声哭喊,不要勉强行动,应设法把双手从埋压物中抽出来,寻找身边的食物和水,维持生命。

被埋压者要尽量挪开面前、胸前的杂物,清除口鼻附近的尘土,保持呼吸畅通。闻到异味或灰尘太大时,应用湿衣物捂住口鼻。

在废墟中,要尽量避开身体上方不牢固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可适当搬开身边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可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不要使用明火。听到声音时,可用石块敲击水管、墙壁或吹响哨子等发出求救信号。被埋压者要注意保存体力,在其他求救方式都不奏效的情况下,再选择呼喊求救。

被救出后,应按照医生的要求,注意保护眼睛,因为长时间处在黑暗中的眼睛不能受强光刺激。获救者进水进食不宜太多,要遵医嘱,以免肠胃受到伤害。


遭遇次生灾害咋逃生应注意哪些避险要点


☆震时是跑还是躲?

地震发生时,是跑到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要看客观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无避震空间,室外是否安全等。目前,专家普遍认为,震时应就近躲避,震后应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们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去十分困难,如果在高楼里,跑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去避震。

☆躲在什么地方避震?

室内:应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方或旁边,躲在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室外:应远离建筑物,到开阔、安全的地方避震。躲避地震时可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可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可抓住身边的牢固物体,以防摔倒。

灾后怎样进行生活安置

☆防震棚要搭在安全处

地震发生后,若条件允许,人们应去附近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躲避。若需搭建防震棚安置,则要搭在空旷、干燥、地势较高的地方,远离高压线、危楼等。人们应遵守安置点的秩序,注意防火。

☆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

脱离危险的人们不要回到危房中去,因为余震随时可能发生;要尽可能远离废墟,那里有碎玻璃、钉子等,易使人受伤;不要到处逛,因为灾后环境恶劣,有毒气体泄漏、水灾、火灾等都可能发生。

☆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

人们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有安全的食物准备方式。不要喝未煮沸的水,因为水可能已被污染,不要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要随地便溺,应按要求接种疫苗。

☆进行心理调节与疏导

人们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目睹死亡、经历毁灭,会出现恐惧担心、迷茫无助、悲伤内疚、愤怒失望等应激反应,甚至留下长久的心理创伤。灾难发生后,人们应接受心理疏导,调节自己的情绪,尽快走出阴影。

地震分类

广义来说,地震包括天然地震、人工地震和脉动。狭义的地震指天然地震,按成因不同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是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造成的,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破坏力最大。

地震震级

地震有强有弱,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为有感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为中强震,可造成损坏或破坏;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的为强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称为巨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能量相差30多倍。

地震烈度

我国地震烈度划分为十二度:小于三度,人无感觉;三度,少数静止的人有感觉;四度~五度,门窗作响、吊灯摇晃;六度:人们仓皇出逃,房屋损坏;七度~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九度~十度:房屋破坏或倒塌,地面破坏严重;十一度~十二度,毁灭性破坏。

本版稿件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提供

自由空间 2018-5-13 13:43:00 |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发表评论:
载入中.......................
Powered by Oblog.